2014-02-19

欣藝術報導/一顆蘋果

美好年代


文字,圖片提供/元智大學 陳冠華老師及元智12位大四同學




《美好年代》

自從離開伊甸園之後,我們的美好年代就開始了。
在累積生命經驗的過程中,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座沒有方位指引、有著無限可能性的迷宮。偶然從中嘗到一點點甜美的滋味;有時又得嚥下排山倒海的苦痛。我們將五月天《一顆蘋果》所傳遞的精神與迷宮空間疊合,而現實中經驗生命迷宮悲喜交織的過程,往往即是美好年代的本身。







設計過程描述



美好年代→迷宮→波赫士《歧路花園》→一顆蘋果

從《美好年代》出發,思考著美好年代對我們新一代即將離開學校環境並準備投身社會的青年的意義,對我們來說,所謂美好年代並非童年的懵懂或是青少年的猖狂,也不會是必須先"歷經"什麼過程才恍若"得到"什麼而來的,更不會是被寄予在猶如白日夢式泡沫般幻想的未來。我們12個同學與老師之間多次的討論,反覆檢驗彼此對整體概念的認知,理解出的美好年代是自從離開伊甸園,我們的美好年代就開始了,而宛如迷宮的生命歷程往往也會是美好年代的本身。當我們要把"生命的迷宮"給視覺化和形成實際空間時,疊合了波赫士所寫的《歧路花園》中對於歧路的想法,人們在迷宮中本來就該擁有各種可能性的選擇權和不斷嘗試、修正同時等待著契機的生存權,有時甚至必須親手把辛苦建立的完全崩解後再重頭來過⋯⋯等等。我們欲創作的迷宮空間即是在某種最低程度的規範下,有其完全不設限的可能性,使人們不論老幼、博學或無知,皆可依自己的步調和感受或謹慎;或豪邁的漫步迷走在整座迷宮空間中。






而在思考著如何設計出理想的迷宮空間,此時我們疊上了一顆蘋果,而蘋果的意涵和形象從遠古到近代皆難以忽略,包括人類的誕生、科學革命、社會變革與時代的演進。我們讓一顆象徵未完全成熟的巨大青綠色蘋果爆炸開來,並把時空凝固在某個炸開的瞬間,形成了中心仍趨近完整,視覺上可以穿透整顆蘋果的垂直水平行架,且每個垂直水平相撞擊的節點皆發出亮螢光綠的光,讓尺度近3米高的巨大蘋果在黑暗空間中彷彿隱形了,使人們不易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此蘋果的存在,而是會從周圍層層同心圓式擴展炸開且同樣散發著螢光綠的蘋果果皮尋覓到此巨大蘋果,這也是此空間由一顆蘋果的爆炸後,她們之間自然產生的對話空間並構成"無限"的路徑,使人們可自由經驗迷宮的可能性。而在她們之間還有著些許因"爆炸"而從蘋果中心刺出的細長碎片,讓看似平靜的時空狀態因長短不一的尖銳發光物而使空間被期待著絲毫的變化。在整個暗黑空間下,我們讓四周有著密密麻麻且微微反光的文字牆,依續記錄著聖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科學家牛頓與蘋果的故事、格林童話白雪公主和蘋果的故事以及小說家黃春明先生所寫的一篇《蘋果的滋味》和台灣樂團-五月天的創作《一顆蘋果》的歌詞。

我們從《美好年代》發展至《一顆蘋果》的迷宮空間,再以此空間返回檢驗我們對迷宮和歧路的定義,而蘋果本身承載的神話與歷史也同時呼應並包容著我們的美好年代。

實際操作過程






我們作品的分部狀態大致上有著依同心圓式擴展的感覺,蘋果中心是由白鐵金屬管組成的行架結構,每30公分的距離分別鎖上金屬接頭固定其垂直水平的結構,形成高度近3米的巨大蘋果,中間還有著高210公分,寬度60公分,能讓人穿梭通過的小遂道,並在其中一弧面點綴式的加上螢光綠色的壓克力板所製成的尖銳棒狀物,象徵性的聯結了蘋果中心和外層蘋果皮。炸開的蘋果外皮原形為PVC塑膠水管,我們再逐根火烤加熱使其變形至理想弧度的狀態,之後再纏繞上螢光綠的卡典希德於水管上,並組裝成大小不一的竹伐形狀,最後使其環繞懸吊在不同水平高度於展場空間中,和坐落在地面上的蘋果中心有著某種層度的對比,完成讓整體空間是由一顆爆炸開的巨大青蘋果所構成。





設計案名稱:一顆蘋果
設計案位置: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業主: 松山文化創意園區
建築師/設計者: 陳冠華老師及元智12位大四同學
設計團隊: 陳冠華老師及元智12位大四同學
造價:15萬
主要建築材料:PVC塑膠水管,白鐵金屬管,金屬接頭,內六角螺絲,螢光綠卡點希德


http://solomo.xinmedia.com/archi/8873-tren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