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4

杭黛/內壢裡的蒙古包



Group dynamic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members of a small group) are the result of the personal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individual involoved, their tasks, and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setting. Spatial arrangements in small groups are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 task, and personality. Various culture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the amount and arrangement of space.


In determining the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an interior space, the interaction distances between work groups and the tasks to be performed are very important to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Color may be used in various ways to influence our perception of space. Sociological determinants such as group dynamics and communication affect personal interactions within an environment. Human Behavior and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 2.5 study of small group ecology is important not onl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but also from the practical standpoint of designing and maintaining a variety of functional spaces in which various relationships can be fostered.


Territoriality is a means of achieving a desired level of privacy. It involves the exclusive control of a space by an individual or group. This control implies privileges and may involve aggressive actions in its defense. For the individual, territorial control provides security and identity and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personalization and definition.

Details and Elements

Main essentials of the design is Mongolian Yurt(tent)-like design, Taiwan material and modernity. All these features are aspired from my identity of “Young Mongolian Living in Taiwan”

Recycled pieces of fabric

In this small town the mid-aged women tend to be passionate about collecting various kinds of fabric pieces. It gave the idea to volunteer those people on collecting enough fabric to cover the roof of the construction. By this way they will make a big contribution with their hobbies to the public place they going to have in their own area. Also it will be a great opportunity to adapt the new design to Neili Li’s society.

Construction is specifically made in pocket size with the range of no bigger than 6 square meters in total, according to the area and its usage. Neili Li is a tiny suburban town with reduced amount of free space, so it’s efficient that the construction don’t take much area.

Those mentioned sites are in reasonable distance from nearby residences solving the light and sound disturbance in the given neighborhood.

----------------------------------------

作品材質: 竹

作品操作方式: 
從我的鄉愁我的歌出發.把她家鄉獨有特色的蒙古包帶入內壢這個台灣社會的縮影.蒙古包的牆是片狀構成.內部的人可以調整片狀的疏密.來決定自己想要的隱私程度

作者的切入角度:
似乎是公私領域的關係.一是利用每個人私人的東西共同製成公眾的東西.二是創造一個記是公共空間但又能個人棲身的場所.

作品與環境關係:
她在概念中說到內壢里的中年婦女喜歡收集織物.她希望能夠讓大家用織物來製作成屋頂.可以用自己的私人創作帶入公共空間.不僅是貢獻也可因此使居民共同合作拉近距離.我認為這個概念很好.有公眾性.而左側她的版面上的圖.似乎是解釋蒙古包放在內壢里可以是一個集合群眾的場所.透過牆面的改變.能變成舞台.廣場.聽人演講.或者是民眾一起聊天.做活動的地方.我覺得以上都非常好. 但她再說明牆的疏密變化強調可保有隱私.是說在公用空間也能偷偷棲息.但我覺得.在真正執行上恐怕辦不到.

2013-12-19

翁琪雰/束縛




我,來自台北市,大安區仁慈里,大安區為全臺北市第七大區,人口高達31萬多人,共有53個里,其中我居住於仁慈里,由於我所住的地方屬於住商大樓,所以相對的居民們的交集比較少,公寓大樓式的環境,比較少會有鄰里民們相聚聊天的景象,居住的地方生活機能十分便利,有許多店面、精品商店,然而在眾多的商業店面包圍下,讓我覺得大自然中的植物是調和這繁榮和緊湊生活的重要媒介,藉由這些植物使人們感到另一種放鬆的感覺,行走在仁愛路上林蔭大道,十分的舒暢。行於復興南路,木棉盛開之日,艷橘色的花朵,更是迷人。

從一開始我們一同瞭解內壢里,共同維護學長姐們在內壢里製做的作品,一直到我們用自己的家鄉對內壢里的里民做一個自我介紹。

我一開始以木棉花作為主題來解釋我的故鄉,由於我的故鄉是台北市,大安區仁慈里,所居住的地方屬於住商大樓,居民們的交集相對的比較少,在許多店面,精品商店 然而在眾多的商業店面包圍下讓我覺得,大自然中的植物是調和這繁榮和緊湊生活的重要媒介,走在仁愛路上林蔭大道,十分的舒暢,行於復興南路,木棉盛開之日,艷橘色的花朵,更是迷人。


我利用細鐵絲網,加以彎曲、皺摺製作成如同木棉花瓣的形式,並以環狀來排列,周圍的彩色琺瑯銅片,以花為中心向外延伸,上面的顏色表現一年四季中木棉花的變化,有初葉綠色到花開橘紅,木棉白色等等色彩的表現。


接著我嘗試以片面的金屬來表現“金屬表面“的質感,將鋁片以片狀的拼裝來呈現對於家鄉的記憶和回憶,鋁片上的紋路以鍛敲的方式敲出一字和點狀,形式上以U形表現包覆中又有空間空隙的感覺。
接著,我們繼續走訪觀察內壢里,尋找一切有關內壢里的人、事、物。其中,我對金工方面的鐵窗和鐵門特別做了一些觀察,我覺得鐵窗和鐵門那種內與外的關係很微妙,有種空氣和光影流動的感覺,並開始多元的收集與光和影相關的各種資料,包括文學《陰翳的禮讚》、繪畫莫內的花園與音樂月光奏鳴曲等等......,嘗試利用片狀的金屬與球狀的金屬互相產生陰影;以片狀和線狀的金屬加以焊接後金屬在手上呈現陰影;鎖子甲的串聯,使原本看起來揪在一起的金屬,在佩戴之後能有所變化。

門與窗給予人對內對外有種保護但卻帶點枷鎖的感覺。最後,我決定以鎖子甲作為發展,嘗試各種不同編法的鎖子甲,使其有包覆身體的感覺,分別嘗試了頭部頸部和手部的包覆,環環相扣的鎖子甲將身體包覆。另外,製做了一面充滿鎖子甲的窗,來詮釋裡和外的感覺。

----------------------------------------

作品分析檢討

作品名稱: 束縛

作品材質: 片狀的金屬,球狀的金屬,線狀的金屬

作品操作方式: 以木棉花切入造型.鋁片以片狀的拼裝. 以鎖子甲作為發展,嘗試各種不同編法的鎖子甲,使其有包覆身體的感覺,環環相扣

作者的切入角度: 以內壢里的鐵門鐵窗切入

作品與環境關係: 環境的材質. 造型來自台北.材質來自內壢

切入的角度和內壢里的關聯性沒有被襯托出來,以鐵窗及木棉花兩種關係所構成的飾品並不足以展現兩者(兩個地區)的其中一個,且無法清楚說明我們介於內壢里以及外面世界之間的看法

2013-12-18

郭齡/鏽老



關於壽命的延長

現代醫療科技進步,人類的壽命在這短短幾十年內被迅速延長,但我們依然將六十五歲設成退休年齡,迫使許許多多仍然有能力繼續工作、付出勞力的人從崗位退出,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漫長的退休生活,時間也因現代醫療進步的關係而被拉長。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按照人口學界定的六十五歲以上即為老人的狀況下,目前都在陸陸續續進入老年範疇內,他們將使老年人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

 努蘭所著『死亡的臉』中提到,醫學上不將老人的死因歸于自然衰老,在死因欄上寫下種種病因,例如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等等,但「允許老人死於年老,是政治立場不正確的」,醫療只能延長壽命的極限和衰老的速度,卻無法停止衰老繼續。 

「在致力於延長人類壽命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致力於保存老年人的智力與工作能力,以及生命的品質。」 | 壽命的延長


而醫療仍在進步,我們甚至無法斷定人類的壽命極限究竟在哪,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能作得僅僅是減少老化的「現象」或「速度」,並非老化本身。

關於老年學

 老年學在現今依然是個年輕的學問領域,約五十年的發展歷史。儘管目前已經有為數不少關於年老、老人的論述及研究,老年學卻仍然沒有一個被公認的理論基礎、研究方式或者研究模型,也尚未出現典範性的著作,研究者們皆在自己的專長領域中去探究老/老人,可分為幾大領域:醫療照護、福利政策、生活


適應,心理調適,各種論述中沒有彼此交集,老的概念仍然飄忽模糊。許多研究都存在著「老人問題化」的傾向,他們視老/老人即為問題本身,是造成問題的群體,提出了許多「如何解決老化問題」的方法。

另外,根據推估,二○五○年全球六十五至八十四歲人口將由現在的四億增加到十三億,八十五歲以上人口從兩千六百萬增加到一億七千五百萬,一百歲以上人口從十三萬五千增加至兩百二十萬人,未來可見老人並非"殘餘類屬",從以前疾病、失能、照顧、死亡微參照點所建構的老人世界,將被「老年文化」或「生活風格」所取代。(老年符號與建構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邱天助)

每個人如果沒有意外,總有一天都會進入老年,老年無法預防,企圖解決老年問題的心態是恐懼/否認自己將來也會成為老人群其一的事實。我們該作的應該是提供更多認識衰老的方式/角度,不將老人他者化,視為與自身無直接關係的問題群體。

關於老年歧視

 資本主義「年輕殖民」的社會,年輕神話造成老年神話,使老年人不得用年輕人的論述方式來確認自我身分,是一種生活世界被年輕殖民的過程。老人福利政策也加深老年歧視。(老年符號與建構|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反思/邱天助)

 老年歧視是種社會被「年輕殖民」後的產物,現在的世界充滿崇尚年輕樣貌的訊息,舉凡媒體、廣告、服裝、保健食品等等,訴求都是看起來年輕美麗,或者用體態容貌姣好的年輕男女塑造產品形象,這種年輕殖民而造成的老年歧視,最受影響的是被歧視者,也就是老人,以至於他們時常低估自己在工作/精神/身體上的能力。

固然有失智、長期臥病、生活困頓的老人,但老年歧視卻將這些/非/老人獨有的現象放大,讓人認為幾乎只要變老,就等於失能。

關於退休後

衰老只是生命過程的末端,它的行進速度並沒有比任何時候更快或者更慢,但退休後的人擁有的私人時間,退休後擁有的是完整一天的時間,所有時間任他自由支配,而這樣的擁有會持續到一個未知的終點,時間概念開始改變,確切的時間點似乎不再這麼重要,時間觀念開始放鬆,但也更直接地面對沒有行程表的每日,他們要親自將每段時間拼接完整,找到一套方法讓生活繼續,擺脫退休可能帶來的無用感或者慌亂感。

部分心理學家認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除了寡居、婚姻關係的改變等,常是因為不能適應退休生活;無法順利轉換角色而造成,愛瑞克森在人生八大階段中提到:「人老了,生理及感官機能退化了,靠著身體強壯、感覺敏銳集精密原動力組成的長年技藝因此減退了,在此時,終身的效能感是一項很重要的資產。他始有些老人能夠堅定地繼續從事活動,雖然他們的表現不再如同以往毫無困難及瑕疵」


退休後因為有更多的時間,所以也更有機會去憂心害怕死亡,有些老人為了緩解這種焦慮跟隔離感,會盡量在體力允許範圍內保持忙碌。

所以我們看到有些老人去做志工、去社區大學進修,有些則去公園運動跳舞唱歌、和其他老人聊天交誼,作些工作(持續原本工作、開小店等)或是坐在戶外看著人來車往,抑或待在家中看電視節目等等,從事活動讓他們可以充實時間、持續參與社會。而有些人在經濟上處於弱勢,他們退休後只能仰賴微薄的退休金或救助金生活,導致他們必須再去謀事另一份工作,例如開計程車、作小本生意、變賣資源回收物或清潔打掃等工作,但最後,在他們體力都已經無法負荷身體勞動後(二次退休),也必須建立自己度過時間的方法,其方式其實就是在等待死亡的方式,以內壢里的唐伯伯與耿伯伯為例,唐伯伯的方式是坐在鄰居家門口乘涼,固定時間去超市幫鄰居拿回收紙箱;耿伯伯則是待在家看整天的電視。


賓謝形容老年就像老人坐在山丘上,透過自己的經驗眺望世界。他們面對很長的過去以及短暫的未來,用自己的方式去過日子。

內壢里與老

走在內壢里,我發現這個老舊、停滯的鄰里很安靜,而且很快就能注意到這裡很少青壯年人,巷弄安靜空蕩,偶爾的路人,也多半是老婆婆老伯伯。

中華路52巷附近,一九六七年興建為中華陸軍眷村,總共三十五戶。低矮老舊的房舍錯落,其中有些已改建成獨棟透天。居住在這裡的老榮民們住在這裡已將近四十年,他們相繼過世,目前為止仍然健在的老榮民都已是八十幾歲高齡的老先生。,整個內壢里像是老兵一樣,在緩慢無息地老去並等待終結。

我首先遇到的是唐伯伯,現在八十五歲,祖籍在中國東北的遼寧,二十二歲入伍當兵,打過很多仗,之後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六十歲退伍,住在內壢已經有三十年左右,當初他買下這裡的房子時,附近都還是荒地公墓,內壢工業區成立後附近才開始慢慢撤走公墓蓋起民房。伯伯退休後曾到遠東紡織廠作過清潔工,也因為這樣和鄰居楊奶奶過是地先生認識。湯伯伯收入來源是退休俸,一個月一萬出頭,雖然都會去超市回收紙箱,但似乎只是幫忙住在後面的楊奶奶而已,並沒有成為收入來源。除此之外平時生活內容就是坐在楊奶奶家門外的藤椅上看著來往人車。

再來是住唐伯伯隔壁的耿伯伯,八十九歲高齡,祖籍也是在山東,二十歲當兵,二十二歲左右離開中國,在澎湖住了一段日子,直到八二三砲戰,來到台灣本島定居,退休前的日子都是幫長官開車,家中客廳電視旁還擺著和長官同志們合照的老照片。六十歲退伍後在內壢買了現在這棟房子,開計程車,直到腳踩不動為止,以前結過婚但離婚了,沒有小孩。現在日常生活範圍幾乎都是在家裡,生活內容是看電視,耿伯伯不太愛看新聞,"新聞都亂七八糟",看氣象、古裝連續劇還有電影台,最常看HBO還有CINEMAX的戰爭片,因為沒有廣告,耿伯伯喜歡沒廣告的頻道,遠在山東的姪子有時會打電話來問候、聊聊天,這似乎是耿伯伯最開心的事。日常所需用品幾乎都是請鄰居去中壢買回來"中壢的菜比較新鮮也便宜!"。雖然客廳門口擺了一台電動腳踏車,但伯伯說已經很久沒騎了!平常就算是去看醫生也是坐計程車去的。耿伯伯家中的格局是房間、客廳與廚房連成一線,廚房內還有個很陡的樓梯通往二樓,臥房已經很久沒用,都放著衣服,伯伯直接睡在客廳的沙發上了,說這樣看電視方便。關於回憶,耿伯伯不太願意提來台灣之前的事,"那些打仗的事不能提的,晚上睡不好"

 台灣正迅速地邁向高齡社會,整個世界也針對現今人口老化的現象項提出許多討論,內壢里、老人們與老本身,有種淡而真實的交集,這也是我為何選擇由內壢里出發去探究衰老的原因。



我一個二十二歲、來自台北的學生,唐突地和內壢里的幾位老伯伯開始聊天攀


談,用自己二十二年的經驗試圖去理解我還沒涉足的那六十幾年的生命過程,在這樣的狀態下去理解老,對年紀保持客觀是絕對必要的心態,不使自己仗用年輕人狂妄的身體去看待衰老,去除年輕殖民對老/老人的刻板映像,基於此,再開始觀察及了解衰老。


  老並不是生命末端才發生的事,我們都知道自己每刻都在老去,不覺老是因為它還沒開始提醒,它無法被排斥。因此我們必須和衰老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找到一個自己和它的互動及相處方式,不論是和平共存、妥協、或甚至互相拉扯抵抗。我該提共的並不是一個老的解決方式,而是描繪衰老的模樣,一幅我對老的認識


  終老終老,針為終,線為老,而繡即是終老,如何繡就是老前面冠上的副詞。

  老是種不可抗力地侵占,侵占皮膚、器官、精神並幫著我們倒數日子。老被發覺僅僅是因為它進行的時間已累積到一定的長度,衰老的過程只是用最直接外顯的生理變化在告知我們它有多麼真實。衰老擁有許多姿態與方式,時間一到,它將踩著練習已久並合適的步伐,熟練地從我們身後出現。衰老不是結論,是一連串慢到幾乎難以察覺的過程,如一根精緻的針在皮膚上細細繡縫,一點點、一點點地讓皮膚起皺,每一針都將老去的痛楚和過往的記憶密實縫上,用力咬進日漸蒼白的皮膚;然後繼續不斷在上頭穿刺、引線、扯緊。

繡線持續在整副軀體上攀爬蔓延,或大或小的斑點也由肌膚底緩緩浮出,無法忽視地像閃著弱的光,從手、從太陽穴、從任何地方。它們最後終占領整個身體,直至我們死亡。

 我們被衰老繡成它的作品,最後在棺木中供人瞻仰它極其細膩縝密的創作結果。

創作方式 

  由一開始的布上繡縫轉變為在木板上穿繡,穿繡的材料也從原本單純的棉線開散為不同材質的線。

最初的作法是將畫布用自動性技法的方式暈染,待乾後依循我想要的紋理用手縫線沿其繡縫,最後用poly覆蓋,但隱約留下縫線,讓手可以摸到它突起的觸感。我也將poly局部染色,讓畫布之上再浮著另一層顏色。在灌poly的同時,因為畫布起皺,我開始嘗試用布製造皺的效果,因為皺本身可以很直接的讓人聯想到皺紋,而皺紋又是我們最立即分辨年齡的依據。我試作了幾種使布起皺的縫法,再將它們接縫起來。

但衰老不是如此柔軟溫和的事,我將繡縫的對象改成木板,為了穿線,必須先將木板鑽洞,按著木板原有的紋理選擇穿鑿孔洞的部分,或直接切成裂縫、缺口。至於繡線材料,除了手縫棉線,有粗細麻繩、鋼索、魚線、中國結用線、燈心線和尼龍線。在木板空白處,我讓螺帽成為一種像細胞的群體,在畫面蔓延,用和線不同的方式占據原本乾淨平整的木片。

穿繡是一個反覆的動作,不斷重複的同時也在不斷積累,並且充填木板上一個個被強行打穿的孔洞。破壞後又填補,同時留下明顯的物理性痕跡。這些動作經驗都是我對於上述衰老的想法的呼應。

----------------------------------------

作品分析檢討

作品名稱: 繡老

作品材質: 複合媒材 麻繩 線 木頭 五金零件

作品操作方式: 以線條纏在木頭上.順著木頭的紋理.刻劃歲月的痕跡.以線襯托木頭的質感與紋路

作者的切入角度: 在觀察內立里老年化的現象作呼應

作品與環境關係:無拿內壢里本身的老紋路去詮釋作品本身.而是拿其他(ex:樹木紋理)

嘗試以各種方式再現衰老這種現象,將創作的過程與動作延伸為衰老的動態現象,並藉由不同材質來探討其結果及形象,我認為以這樣的形式發展,媒材的選擇上就應該考量頹廢腐敗感較高的,因為五金及目前線性編織的狀態所傳遞的視覺形象並不能與概念相符合






2013-06-22

活動/尋龍啟事

活動名稱:尋龍啟事
活動日期:2013/6/22
活動內容:製作燈籠活動, 聽說內壢里的龍即將出現,大家想要看嗎?那就來跟里民們一起尋找內壢里的那條龍吧!
活動地點:內壢里里民活動中心(中華路一段60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