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台北市,大安區仁慈里,大安區為全臺北市第七大區,人口高達31萬多人,共有53個里,其中我居住於仁慈里,由於我所住的地方屬於住商大樓,所以相對的居民們的交集比較少,公寓大樓式的環境,比較少會有鄰里民們相聚聊天的景象,居住的地方生活機能十分便利,有許多店面、精品商店,然而在眾多的商業店面包圍下,讓我覺得大自然中的植物是調和這繁榮和緊湊生活的重要媒介,藉由這些植物使人們感到另一種放鬆的感覺,行走在仁愛路上林蔭大道,十分的舒暢。行於復興南路,木棉盛開之日,艷橘色的花朵,更是迷人。
從一開始我們一同瞭解內壢里,共同維護學長姐們在內壢里製做的作品,一直到我們用自己的家鄉對內壢里的里民做一個自我介紹。
我一開始以木棉花作為主題來解釋我的故鄉,由於我的故鄉是台北市,大安區仁慈里,所居住的地方屬於住商大樓,居民們的交集相對的比較少,在許多店面,精品商店 然而在眾多的商業店面包圍下讓我覺得,大自然中的植物是調和這繁榮和緊湊生活的重要媒介,走在仁愛路上林蔭大道,十分的舒暢,行於復興南路,木棉盛開之日,艷橘色的花朵,更是迷人。
我利用細鐵絲網,加以彎曲、皺摺製作成如同木棉花瓣的形式,並以環狀來排列,周圍的彩色琺瑯銅片,以花為中心向外延伸,上面的顏色表現一年四季中木棉花的變化,有初葉綠色到花開橘紅,木棉白色等等色彩的表現。
接著我嘗試以片面的金屬來表現“金屬表面“的質感,將鋁片以片狀的拼裝來呈現對於家鄉的記憶和回憶,鋁片上的紋路以鍛敲的方式敲出一字和點狀,形式上以U形表現包覆中又有空間空隙的感覺。
接著,我們繼續走訪觀察內壢里,尋找一切有關內壢里的人、事、物。其中,我對金工方面的鐵窗和鐵門特別做了一些觀察,我覺得鐵窗和鐵門那種內與外的關係很微妙,有種空氣和光影流動的感覺,並開始多元的收集與光和影相關的各種資料,包括文學《陰翳的禮讚》、繪畫莫內的花園與音樂月光奏鳴曲等等......,嘗試利用片狀的金屬與球狀的金屬互相產生陰影;以片狀和線狀的金屬加以焊接後金屬在手上呈現陰影;鎖子甲的串聯,使原本看起來揪在一起的金屬,在佩戴之後能有所變化。
門與窗給予人對內對外有種保護但卻帶點枷鎖的感覺。最後,我決定以鎖子甲作為發展,嘗試各種不同編法的鎖子甲,使其有包覆身體的感覺,分別嘗試了頭部頸部和手部的包覆,環環相扣的鎖子甲將身體包覆。另外,製做了一面充滿鎖子甲的窗,來詮釋裡和外的感覺。
----------------------------------------
作品分析檢討
作品名稱: 束縛
作品材質: 片狀的金屬,球狀的金屬,線狀的金屬
作品操作方式: 以木棉花切入造型.鋁片以片狀的拼裝. 以鎖子甲作為發展,嘗試各種不同編法的鎖子甲,使其有包覆身體的感覺,環環相扣
作者的切入角度: 以內壢里的鐵門鐵窗切入
作品與環境關係: 環境的材質. 造型來自台北.材質來自內壢
切入的角度和內壢里的關聯性沒有被襯托出來,以鐵窗及木棉花兩種關係所構成的飾品並不足以展現兩者(兩個地區)的其中一個,且無法清楚說明我們介於內壢里以及外面世界之間的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