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清理磚瓦的時間裡,我在上頭行走移動,它剛好形成的高度與角度,使我在移動之中看見這個轉角每個不同的風景,我想要延續這樣踩在磚頭上上下下的感覺。而磚瓦堆的至高點剛好在相鄰的兩個屋頂之下,因為房屋它舊有的高度與比例,讓我可以站在磚瓦堆上就可以看見平日無法看到的屋頂上的景色。
因此我想在這裡用磚頭砌出一座樓梯,延續這裡高低不一的地形,並且以三角的形狀呼應此基地的角度和牆面與屋頂的斜度。
目的:
在觀察基地與清理磚塊時,我發現基地四周的住戶們在平時的下午總會一起距離在某個人家門口閒聊,可能也會一起在附近散步當作運動。這是附近的住戶們最主要的社交時間。因此我想將此處清出的空地改造成一個公共的、定點的場所,像是住家旁邊的一個小公園,使每個人都能使用與停留,而不再只是丟棄垃圾或是流浪狗便溺的地方。
與我合作的里民就是內壢里的里長 --- 林勝傑先生。
我選擇的基地是一棟已經廢棄了多年的房子。而這棟房屋並非里長所有,這棟房子過去曾是一位叫做楊梅生先生的家,而我的基地則是他們家右邊的代工廠。
這裡曾是內壢最早發展的一帶,在六.七十年前,桃園與中壢工商業正開始蓬勃發展時,這裡就是他們交通上的中繼站。內壢當時還是一片荒野,內壢里的中華路一段60巷與成功路附近,便成了最早開始有人停留與居住的地方,他們多是商人,從外地到此處工作,便在這裡開始停留落腳。
內壢火車站目前是全台灣人潮最多的三等站,是從以前到現在都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因為內壢位於桃園與中壢的中間位置,而桃園與中壢也是台灣早期貿易非常發達的重要地區。在清朝末期這裡就已經有了驛站,名為崁仔腳驛站,在1958年改名為內壢火車站。
根據楊梅生的兒子–楊榮彥所說,他還是孩子時便在這裡長大,當時的內壢里根本還沒有柏油路,都是泥土地面,大部分的人以腳踏車代步,要到外地去從事貿易活動便搭乘火車。
由於當時的房屋多數是居民自力建造,沒有經過都市規劃,所以房屋與房屋之間常常都有許多稜角,加上地勢的不平均,所以形成非常多的彎曲小巷弄,這也是台灣鄉村的特色與風情所在。
而楊梅生先生家早期是從事車床的金屬代工廠,但到了後來工業較為沒落,也因空間不足便轉往了大陸發展,也就搬離了此處,從此之後這棟房子變荒廢了幾十年。
後來對面的黃姓人家的房屋蓋起來之後,使得中華路一段60巷13弄這段路變得更加狹小,而較為凸出的牆角變成為大型車輛進出的困難,多次因為轉彎不易而磨損撞毀這棟房子,將房屋最為凸出的牆角撞破了一個大洞,使得房屋的屋頂也跟著坍塌了大半,自此便有更多人將垃圾堆積進入此處。附近的居民告訴我,這棟廢棄房屋曾經因為路人亂丟菸蒂,而釀成火災,使附近居民都覺得這棟廢棄房屋是一個容易造成危險的不確定因素。
而因為這裡是進出中華路與成功路的主要交通要道,而大型車輛又不易進出,像是消防車,救護車等等在拓寬路面之前根本沒有辦法進入這條道路。更是曾經傳出過因此延誤救治而枉死的不幸。讓住在住附近的幾十戶里民都覺得住的不安心,若是又發生危險的災害,是否根本無法得到救助?
內壢里的土地權與地上屋權力複雜,多數內壢里的土地都屬於一戶葉姓人家的,他們從清領時期就住在這裡,擁有大部分的土地權利,而他們也不將土地賣出,將土地權力代代相傳。但這戶葉姓人家最早擁有土地的人早已過世,而子孫們大多也都不住在內壢里,要在土地上蓋房子通常都是與葉姓人家簽訂租土地幾十年的契約,所以絕大多數的里民都只擁有地上屋的權利,並不擁有土地,使得內壢里的房屋與土地權利通常都很複雜,土地多不是屋主所有,而買賣房屋之後,地上權是屬於幾十年前的原屋主,所以內壢里很難找到一戶人家是擁有完全的土地與房屋的產權,甚至在國民政府剛遷來台灣時,許多榮民共同擁有一棟房子,而他們一直到過世都沒有妻兒,所以許多房屋變找不到屋主,也沒有人可以進行買賣或過戶,形成許多沒有屋主卻也沒有辦法買賣或拆遷的空屋,林立於內壢里較老舊的社區。
而這塊土地也一樣不是屬於楊梅生先生的,他們只有地上屋的權利,而他們已經搬離廢棄此處多年,他們便將房屋全權委託里長處理。從這條巷子進入至少有500戶居民,居民們都很贊成拆屋拓路,以維護民眾的交通和人身安全。林勝傑里長以致力於此多年,向桃園縣政府爭取到路拓寬的經費與支持,雖然桃園縣政府同意也保證會撥款改善這裡的交通,但礙於經費與所有住戶的同意,道路拓寬的已經拖了大約十年,直到今年(民國101年)三月才拆除楊先生的這座廢棄的小型加工廠,而要拓寬整條中華路60巷更是沒有一個期限。
在我進出內壢里觀察的這段時間內,與我的基地對面的黃姓一家人、基地後面的宗伯伯和基地旁的藍伯伯接觸最為頻繁。進行基地調查時,附近的這幾戶人家給了我莫大的幫助。住在對面的黃先生與黃太太,在一開始打掉房屋時與我初次見面,里長告訴我他們一家人都非常友善,如果在基地附近遇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請教他們或請他們幫忙 。所以開始要進行基地調查時,住在對面的黃姓夫妻便成了我最頻繁叨擾的一家。黃先生佳的房屋是兩棟三層樓的樓房,右邊一樓是黃家的客廳,左邊是車庫與倉庫。平時黃先生與黃太太中午與下午常常將家門敞開乘涼,坐在家裡吃飯與看電視,而經過的住戶就會時不時的進入屋內閒聊一會兒,可以看出他們與附近鄰居們敦親睦鄰的友好關係。當我第一次向黃太太詢問附近的一些問題時,黃太太卻相當緊張,不太願意讓我訪問,她一直說:「你問這麼多要幹嘛?」、「你怎麼不去問里長?」讓我有些挫折,最後她也不讓我繼續訪問下去,說她要忙,便將大門關上。我只從她那裡得知他們搬來內壢里大約二十幾年,自從他們住進他們現在的房子時,對面的房屋就已經沒有人住了。
雖然那一次的訪問失敗了,但每每去內壢里測量基地,或者整理那裏的磚塊時,都會遇到黃太太,我還是會主動跟她說聲「阿姨好」,慢慢的,黃太太習慣我的出現,不再覺得我是個陌生人,也會主動跟我講話,問我「每天來這裡做什麼啊?」甚至後來,她還會邀請我進她家坐坐或吃飯,讓我感受到內壢里居民小小的溫暖與關心。經由幾次的閒聊之後,慢慢的也從她口中得知一些訊息。她告訴我:空屋被撞破一個大洞後,流浪漢就常常會在裡頭逗留,甚至會有人在裡面吸膠,讓她看了非常害怕,她每次晚上經過空屋邊都不敢往裡面看。還有基地邊的小柱子,她說她有印象那裏原本是廚房的煙囪。在房子被打掉之後她非常開心,她說這樣就不會讓她感覺這麼危險了,畢竟自己家對面常有毒蟲進出,或是有有發生火災的疑慮,一定不會讓人感覺住得安心的。
住在停車場旁的藍先生,已經住在內壢里55年,從我一開始在測量場地的時候,他就會在旁邊問我是不是元智的學生,常常來這裡量東量西的要做什麼?他說他以前也是做建築的,會很熱心地教我怎麼量比較快,在我在內壢里時就一直會主動詢問我是否需要幫忙,關於屋主的事情大多也都是他告訴我的,是一位非常熱心的鄰居。藍伯伯從小就在內壢長大,和屋主楊梅生先生的兒子楊榮彥先生是小時候的玩伴,但他以前是住在內壢的別處,直到十二年前左右才搬進現在住的房子,而且他是內壢里少數同時擁有土地權與地上屋權力的住戶,他的土地權是去法院買下來的。後來才在地上開始建屋,目前住的也是一棟三層樓的透天厝,與兒子和孫子住在一起。藍伯伯說中華路60巷這一段路因為街道狹窄,所以時常發生擦撞,他的車一直都不敢停放在車庫前面。所以他希望這裡的道路可以盡快拓寬,這樣可以讓大家的行車安全有大幅改善。
住在基地後巷的6弄13號的宗伯伯,從民國50年從大陸來到台灣。宗伯伯的口音很重,聽他說話必須非常仔細,某次我在基地測量的時候天氣非常炎熱,他看到我問我在做什麼之後,便邀請我去他家坐坐。宗伯伯平時白天一個人在家,兒子與媳婦都出外工作,孫子們也都去上學,因為附近的鄰居都是客家人或者閩南人,他們平時都會互相閒聊,而像宗伯伯這樣有口音的老榮民,比較沒有辦法與他們溝通,所以宗伯伯平常一個人在家生活非常單調。那天有機會與人聊天,他感覺終於有機會談天,一打開話匣子便停不下來,告訴我非常多他們遷台時的故事。宗伯伯一開始跟國民政府來台灣,也沒有打算久留,所以他的房子一開始是用租的,一租就租了20年,直到娶妻生子後,確定不可能回到大陸了,他才將房子買下來。他跟多數內壢里里民一樣,只擁有地上屋權力,他說土地其實很便宜,但地主始終不願意賣,已經過了30幾年他還是覺得非常吃虧。50年前宗伯伯在工廠當工人,一天的日薪才22元台幣,他告訴我那時的薪水根本不可能存錢娶妻,直到一次因緣際會,他和別人合作瓦斯工程,才終於攢到一筆錢,娶到了現在的老婆,並生了兩個兒子,甚至在內壢里買了兩棟房子,現在一棟給大兒子一家人住,自己與小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宗伯伯在來台之前,其實在大陸已經有妻子與小孩,但來台灣之後,卻苦苦沒有等到機會回去,小三通之後他曾經回四川探望親人,但過去住的地方已經人去樓空,親人也都搬離或者過世了,他也已經在台灣定居有了家庭。宗伯伯已經非常安逸於台灣的生活,他覺得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回大陸看看只是了他一樁心願,可以更安心的在台灣葉落歸根。
-----------------------------------
作品名稱: 街· 梯
作品材質:水泥,油漆
居民自力建造,沒經過都市規劃,所以房屋之間常有許多菱角,加上地勢不平均,所以形成非常多彎曲的小巷。
房子被撞破後,常有毒蟲,火災,和垃圾堆積的問題。
日期:10/29
作品名稱:街梯
日期:20131211
作品名稱:街梯
日期:20140107
作品名稱:街梯
作品分析比較:
里長夫人對於學姐的作品很滿意,她說做在那邊看內壢里的感覺不一樣。看著新舊房交錯,加上行人和車子經過,黃昏時那邊更美。
2014年60巷要擴路,所以學姐的作品會被拆掉。李長夫人覺得,這個做品很值得再複製到內壢裡的另一個角落。
里長覺得這個作品在人潮多的道路旁,老人家走累了可以休息,很實用。
相對於之前有一個廢棄的房子再窄巷。有了一個大洞,堆積垃圾。學姊整理了這個地方,先變成空地再建造能休憩的地方。附近的居民也在階梯上放至寶麗龍盆摘,種花草種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