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6

陳柏諺/一百一十六巷

一百一十六巷是連接中華路與新華街的一條巷子。巷子的組成是由兩旁的房子併攏在一起,再由併攏的中間鑿出一條巷道的感覺,在巷子外是兩棟貼齊的房子,巷子內抬頭看是一片黑色的水泥頂。巷寬大約一米四多一點,所以行人要併排行走是相當困難的,更別說機車、自行車了。

進入一百一十六巷之後,感受到這是一條其特的巷子。雖然很多人會經過這裡,看起來卻像人煙稀少的窄巷;雖然有兩盞路燈,但是卻又昏暗得可以,張貼廣告貼得到處都是,卻又不是真的有人停下來看,畢竟這裡又暗又只想讓人快速經過。天花板與牆壁上在人、機車可及之處沒有太突出的物品,但過了這條界線,油煙管、鐵架等交織在一起。 [[br]]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這裡只是一個通道,可以隨意丟垃圾、製造髒亂,使得這裡的居民已經放棄去改善這環境。掃了地,隔天又有安全島飄來的落葉,要不然就是檳榔渣、菸地。 [[br]]

我希望這個有如隧道一般的一百一十六巷,能夠營造成一個「入口」,一個連結內壢里外與內的「入口」。 [[br]]這「入口」不只是一個通道,還要給人別的感受,我認為一個龐大的現狀構造位於頭頂,是個不錯的做法。

感覺模型

將自己對一百一十六巷的感覺坐進模型當中,利用片狀的透明片等距並排,加上透明片上的陰影由大漸小,正面穿透看過去,就像是這條巷子一般。這模型影響我第一次現場操作的模型,引導我往用片狀思考的方式去操作。

木卡接

會開始著手木卡接的研究,是因為希望這作品是可逆性的,而且以最低限度的破壞,保留巷子本身原有的部分來完成。

入口

研究過一些用木頭卡接的形式後,覺得要是以單一物件所組合而成,並一層一層等距並排在巷子中,那從入口看過去就能營造一些木造的莊嚴感,並利用構造與構造之間裝上風扇與燈等,來解決巷子的問題。所以做了第一個實地的模型,將它擺放在入口的地方。

本來是希望利用這種構造本身的間隙讓空氣保持流通,同時能夠遮掩住過量的光源。不過效果並不佳,且要是如果所說將它佈滿整條巷子,顯然在成本與效果上並不是一個好做法。

換個方式想,改用了跨距比較大的單位,並從整體的需求下手。這個模型最大的改變是從片狀的思維跳脫,用縱向的組件來操作。仍然以盡可能保留巷子原有的部分,並利用巷子的梁來形成作品的一部份,在梁上裝行橫架之後,將木條擺上去,讓木條依靠在梁上,形成傾斜的狀態。

巷口的部分,木條往斜上方延伸,巷內反而因為傾斜而擠壓空間,讓入口有向內收縮的感覺。並利用木條的間隔,稍微阻隔了路燈的光,讓光線不要太過刺眼。

繞過路燈的地方,在不影響路燈電箱開關的情況下,從下方繞過去。而整個架構是漸漸減少的,並且在尾端莊上,也就是巷子最因案的部分加上燈,讓巷子中央有足夠的光線。


秀麗阿姨"

「我知道那個人,但都不記名字。」秀麗阿姨有一次在我問起某個人時,這樣跟我說,秀麗阿姨的個性也是滿隨興的。

在我進入內壢里之後,為了找到自己能操作的基地,並在進入一百一十六巷之前,所接觸的里民。跳舞媽媽成員之一的秀麗阿姨,知道我想在一百一十六巷操作時,需要媒介來進入該地,她爽快的答應了。秀麗阿姨的公公,也就是吳伯伯住在巷子的中央、沒有窗的房子裡。剛開始,因為對吳爺爺很陌生,加上對方出沒的時間很難掌握,顯得很難接觸。但在秀麗阿姨成為媒介之後,和吳爺爺漸漸有所接近,並他們的生活有了近一步的認識。

民國七十幾年秀麗阿姨從南部嫁過來之後,就一直幫忙雞攤的生意,直到現在她和吳柏伯一起經營這年代久遠的攤位。阿姨家裡兩個小孩都畢業在工作了,但仍然和秀麗阿姨一起住,所以時常看阿姨跑來跑去,為了小孩晚餐、早餐跑東跑西。雖然如此,秀麗阿姨似乎真的很喜歡跳舞,除了參加跳舞媽媽之外,還去外面學了瑜珈,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

某一次,在市場打烊之後下著雨,撞見吳伯伯一個人在攤位裡撥著蒜頭,一邊聽著收音機裡的廣播節目。我問他怎麼這時間還在忙?他說就是下雨沒地方去,就多做一點點。他說:「現在這都是小孩的事情了,我只是偶爾幫忙他們。」

吳伯伯提到,秀麗阿姨的雞攤以前是他自己在打理,自從上了年紀之後,就交給小孩來做了,然後交到秀麗阿姨的手上。雖然現在雞攤是阿姨在打理,但吳伯伯也會在旁邊擺一些蒜頭、薑等等,伯伯說他擁有自己的田地、並自己採收、販賣。但大多時間是阿姨顧攤,伯伯跑去泡茶聊天或是打網球,直到下午才回來收攤。

打網球對吳伯伯來說,是他近二十年來的興趣。將攤位託付給小孩後,吳伯伯說一開始只是想做個運動,隨手拿了網球就打,沒想到被網球教練看中,邀請他一起來上課。一打就是二十幾年,一講就停不下來,還仔細地做了年輕人與老人在網球上的實力分析。看著伯伯一個人雙手各扛著一包米,以一個八十幾歲的老人來說,確實可以看出平常有在運動而且健壯。

從民國五十九年就在這裡買了房子,吳伯伯在這裡住了四十餘年的時間,之後還買了幾棟房子,包含永安漁港附近有一棟,現在都給小孩和孫子住了,自己和女兒繼續住在這沒有窗戶的房子裡。伯伯唯一的女兒阿月不是很愛出門,幾次碰面都戴著口罩,會幫吳爺爺整理門前小小的那一條水溝。那條水溝上面蓋著幾片磚,只有伯伯要清理的時候,才會打開它,拿著一個小碗將裡面的汙垢撈出來。家門口的巷頂有裝一盞燈,只有在清理水溝的時候打開。 [[br]]

吳爺爺很節儉,家裡的燈能不開就不開,所以一樓窗戶是幾乎沒有光線透出來的。一樓是吳爺爺小兒子主鹽水雞的地方,有個大爐子,上方有個抽風機,將油煙排到屋外。引起我注意的,是樓梯間坐了一隻大狗,似乎是大狼狗的混種。雖然牠很大一隻,卻不會覺得有威脅感,看到我這個陌生人也沒有吠,只是乖乖地坐在那。

「牠有名字嗎?」我好奇地問了阿月阿姨。

「牠喔,狗。」不知道她是在開玩笑還是很認真地說。

阿月阿姨平時很少出門,看到她時總是戴著口罩、手持柺杖,詢問之下才知道她曾出過車禍,也因為不敢自己坐計程車,所以沒去做復健,所以腳始終都隱隱作痛。平常她都待在家裡比較多,偶爾出來修補門口的水溝,偶爾出來接瓦斯上樓,所以想要遇到她滿不容易的。

有一次在巷子徘徊的時候,碰巧遇到阿月阿姨在巷口走動。她提到家裡的電燈壞了,問我會不會修理。當下我以為是要替她換換燈泡而以,便隨口答應了。近到他們家,感受到的是下過幾天雨的濕氣,顯然是因為整棟房子沒有窗戶的關係,同時家裡瀰漫著一股味道。

「我們家很髒。」阿月阿姨好像在替我打預防針地對我說。

然在之前碰面時,她就有提到家裡環境的情況。自從她國小四年級搬來這裡之後,就一直住在沒有窗戶的房子裡,不看時鐘是無法得知外面的天色是明是暗。家裡唯一空氣流動的路線就是一樓的鐵門到屋頂,所以巷子裡瀰漫著的味道,油煙、汽車排煙不時也會飄進他們家裡,這可能也是她判斷時間的依據。

到了她家的三樓與四樓的樓梯間,一個已經被燒融的燈殼掛在那,我告訴阿月阿姨這我可能無能為力,還是找專業的水電工來看看,她當下表現出了猶豫不決。我問她有沒有其他事需要幫忙,畢竟幫不上忙讓我有點過意不去,她拿給我一張三百塊的預付卡,請我幫那代買。我從沒買過預付卡,心想不過是買個一模一樣的東西罷了,同樣一口就答應了。

那是一張三百塊的預付卡,而那家電信的門市剛好在學校附近有兩三間,就挑了一間最近的過去。一問之下,那款卡片狀的預付卡已經停產了,只剩網路加值的形式,而有卡片形式的要超過一千塊錢。

巷子旁不只是吳伯伯家,還有其他四戶人家,其中一家是徐伯伯家。如果現在去徐伯伯的雜貨店看的話,就會看到牆上有支對那些懸吊厚紙板來說太強壯的膨脹螺絲。那是我在現場施工時,徐伯伯說家裡有根釘子一直掉,請我幫忙釘一根牢靠一點的釘子,但手邊只有膨脹螺絲,所以將就著用。

徐爺爺和兒子的家人一起住,經營著一間傳統雜貨店。白天的時候,徐伯伯會將巷子裡的鐵門拉開,把商品雜貨陳列出來,但他坐的位子會直視到刺眼的路燈,所以白天營業時,他會伸手把巷子的路熄滅,這也形成這條巷子一個獨特的現象。徐先生是個大方的人,有次從旁看見他做生意的情景,總是多給客人一些,讓客人多帶一點走。

徐先生隔壁的是葉淑燕大姊的家,大姊平常也是在自家的店面擺攤賣女性內衣,攤位另外一邊是賣豆腐的。

「就看你怎麼弄,隨便你弄」自從她知道我要在一百一十六巷做一件作品後,這是我最常聽到她說的話。

巷子的另一端是賣衣服的韓先生,韓先生家門擺了很多雜物,一樓玻璃門內也堆滿了要賣的商品。在成堆的貨物裡,有一張小桌子、幾張椅子、電視,韓先生跟兒子家人一起住,家裡有三個小孩。到了晚上,可以看到韓先生一家人窩在貨品堆中吃飯、看電視,格外有種溫馨感。不過韓先生家的小孩會在巷口小便,順便澆澆巷口的植栽,這也令我滿訝異的。

韓先生家隔壁是慈濟的杜媽媽家,杜媽媽很神祕,時常不在家,幾乎沒有近距離接出過她。雖然線在杜媽媽是慈濟的師姐,但以前杜媽媽家是開餐館的。水餃、牛肉麵、排骨麵等,巷口依然保留著當時的招牌,招牌上就寫著菜單,但是招牌的一面乾淨,另一面則沾滿會,不仔細看還會以為是水泥牆的一部分。如果從中華路一段進到一百一十六巷,那你會看到兩的梯形的鐵架,那就是當時杜媽媽餐館冷氣拆掉後留下來的,也是這條巷子獨特的景色。

和吳伯伯聊天聊到一半,有兩隻貓跑到雞攤來找東西吃。市場附近有不少人會偶爾餵餵貓,我問伯伯是不是也有餵貓的習慣,他說沒有,是貓都會跑來找東西吃,不過他也不會趕跑牠們。反倒是真的有再餵貓的是徐伯伯,有次意外撞見徐伯伯拿著一個碗走到家門對面,過沒多久貓就跑來找東西吃。

吳伯伯一邊剝著蒜頭,一邊和我聊著網球的好處、打網球的時間、有些人打沒多久就不打了,講到網球術語也是落了幾句英文,有腳痛手痛但就是沒有人中風等等。吳伯伯講到網球眼睛都在發光,也因此八十四歲的體格也仍然硬朗。聊到最後,我問問了他:「伯伯覺得這裡(巷子)有什麼要趕善的地方嗎?」我問,不過伯伯笑而不答。


----------------------------------------

日期:10/30

作品名稱:一百六十一巷













日期:20131215

作品名稱:一百一十六巷





日期:20130109

作品名稱:一百一十六巷










作品名稱:一百一十六巷

作品材質:角材

作品操作方式:
木卡接,作品是可逆性的,保留通道原有樣子,以最低限度的破壞,保留巷子本身原有的部分來完成。

作者的切入角度:
作者希望這個有如隧道一般的一百一十六巷,能夠營造成一個「入口」,一個連結內壢里外與內的「入口」。

作品與環境關係:
改善通道光線和原本通道的印象

作品分析比較:
選用的材料對於市場陰暗潮濕的環境有點不洽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