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瑄
8323
中華路一段60巷52弄
每一個睡眠者都有一個他自己的世界,但醒著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世界。
四個數字,像串密碼躺在地板上。
把它當作這塊空地的門牌號碼,「我」在內壢里行走活動的基地。
穿梭內壢里一年之後,身分雖然依舊是外來的異鄉客,但卻又對此地熟悉如自家後院,聊天談話過程之中你不知不覺成為了其中份子。當初以張牙舞爪的姿態介入空間進行彩繪,衝動魯莽在巷弄裡大肆彩繪想改變些什麼:環境的氛圍、觀察居民對生活環境改變所做出的反應…,過程中碰到了許多問題、想辦法解決、和居民的摩擦互動,進而彼此了解…等等。最後領悟:在想要改變內壢里的過程中,內壢里同時也改變了我。社會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族群,過著和我如此不一樣的生活。
來往之間交織出基地上這些管線;看似有人在這裡做過些什麼,卻又沒有一個真正的實體,只留下縱行交錯的軌跡。裡面不像一般房屋有水流通過,只有空蕩的回音,有骨架無血肉。體會到的東西竄流在內部,必須自己參與親身體會。,我稱之為嫖蟲、賭蟲與毒蟲,那是對我來說很有衝擊的。在我的生活中,這些是我一直認為離我很遙遠的,沒有想到”距離”我這麼的近。內壢里給我有種灰濛濛的感覺,像是久未清理的天花板或是泛黃的書本,感覺上都附上了一層塵埃。這裡的時間就像是停止了許久一般,長滿了蜘蛛網。
何處是我家?
走訪了幾趟的內壢里。驚訝於學校旁有這樣的一個小地方,自己已在元智大學就讀了四年,為何從沒有注意過他?也許正如大人們看現在的時下年輕人-活在自己小世界中而不知世事-我?
不甘心就這樣被別人稱做什麼都不懂的年輕人。
於是我們走入了這個老眷村。
“在聚落的調查中,有的聚落會讓你感覺很有情趣,面對它們,你會想到這裡的居民也許是有情趣的;如果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聚落,或者你一進去就覺得陰森森,你也會以為這村子居民的內心是帶有一種不安定和恐懼感。所以從這些現象分析,你會發現很多聚落的表情跟人的表情的關係是一致的,這是聚落研究者實際體會到的現象。由此看來,聚落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而聚落也是建造和生活在聚落中的人們表情的載體。”節錄自-像世界聚落學習.王昀
內壢里,比較偏向上述中的後者。初次進去時的就震撼於他的寂靜狀態,好似時間遺忘了這個地區,街道寂靜杳無人煙。我們像個發現新大陸的探險家一樣的興奮,這裡拍張老磚瓦,那裡拍個生鏽鐵窗…直到居民出來制止了我們的鏡頭和快門,方才猛然驚覺那無知的莽撞和天真,慚愧之於開始認真的觀察這地方的歷史緣由和人文景觀等等現象。
內壢里自古就是個南北(北通台北南往新竹等地)交通往來時候的一個中間休憩站,加上位於內壢溪流旁,古時被稱為「內澗仔壢」、「崁仔腳」。所以現今的居民除了民國38年戒嚴抗戰時期留下來的軍營老榮民們,大辦部分都是做生意而來的外地移民,鮮少有自小生長在這的原住民,許多都已經不在人世或遷走他鄉。放眼望去的內壢里眷村景象,留著的老舊磚瓦屋,上方幾乎全加蓋了遮雨避風的現代鐵皮;狹小的巷弄像是每個房子不斷擴建加蓋最後所留下的走道,曲折複雜像座迷宮似的。而造就現在這整個特殊聚落景象的,便是當時戰爭來台的榮民們,慢慢依生活需求所加蓋出的房子。
在走訪居民的過程中得知,內壢里的土地利用和所有權非常的複雜,許多老先生只是長期租房子但土地所有權另屬於房東,有的房子荒廢多時,而屋主或地主有的以回大陸的家鄉,有些過世後沒有繼承的人便荒廢在那無人管理…。
雖然現在是這般的安靜景象,我們卻似乎能憑著老磚房拼湊想像出一些當年內壢里居民們的生活情形,左邊那條小巷都是每戶的後門,也許在陽光徐徐的午後,不睡午覺的小孩們都會偷偷從後門溜出到溪邊玩耍;前方的交岔口正站著當年身強體壯的耿爺爺和洪伯伯正在討論怎麼修建一直漏水的廚房…。
“人有登高的慾望,因為登高會打破日常性的視野,帶來非日常性的感受。中國古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以及「一覽眾山小」的意境,皆可以透過塔的存在來實現。”節錄自-像世界聚落學習.王昀
進入到內壢里後第二個觀察到的特色便是這座高聳的「七寶塔」。七寶塔是屬於慈善寺的其中一個納骨塔,因擁有高達七層樓的高度,很容易就在眾多矮房中住意到他的存在。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上塔頂,從上往下再看一次走訪過的曲折小路、磚瓦圍牆彷彿又是一幅全新景象。此時不知怎麼的,先前感受到的寂寥之感更為強烈,由上往下看見的是層層堆疊的鐵皮,顏色或深或淺像調色盤一般,但更正確的比喻我認為是「盔甲」-從最高望下,這些鐵皮屋頂像極了覆蓋這個小地方的盔甲。
盔甲下都藏著些什麼?
這個大問號讓我反覆的思索觀察了好幾天。內壢里似乎有個自己的生理時鐘,每天每天不斷的在運行著:早上六點後某一家會有穿著亮橘雨衣的人騎車出門工作、六點半遠處的電車喀啦喀啦經過、狗吠雞鳴…,所有事情都自成一個規矩然後默默的進行著像極了古老的大鐘,而七寶塔就是大鐘的軸心。塔裡的是時間靜止在某年的人們,塔外的是安靜生活的人們。站在塔上我便是那旁觀者抑或是那些住在塔上多年的人們-默默將下面的景象變化收進眼底心裡,看著下面的人們生活、在屋頂上閒晃的白貓…,伴自己的是塔上呼呼的風聲和各處傳來的聲響。
“每一個睡眠者都有一個他自己的世界,但醒著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的世界。”節錄自-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阿里薩寄給老B羊的信件)
遠觀久了總還是會有那股衝動想更了解其中內容和故事,所以每當塔上的觀察結束後總會習慣再往裡面走走晃晃後才離開,但奇怪的總是碰不著人,甚至都要開始懷疑這盔甲般的地區根本沒有人住了,一個和七寶塔兩相對望的地方。直到後來漸漸發現,房子內其實都還是有人,而且每戶幾乎都是年過半百的老先生,所以決定主動出擊不再做被動的觀察,多接觸一點多涉入一些。
帶著忐忑的心情決定開始一間一間的去敲門訪問。第一個拜訪的是門內傳出電視聲的洪爺爺,打開後屋內原來看起來比外觀想像中還要小的多。洪爺爺正在吃飯看電視,小小的房子內只有一張小桌子、電視、兩張椅子…,隔間也頂多一間臥房一間廚房就結束了,坐下後發現只需稍微把頭向屋後一望就望到底了。
洪爺爺說,他每天的運動就是早上坐公車去桃園市散步後再回家。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工作都用政府補助的錢付房租生活,不然以前他做過好多工作;去育幼院煮菜給小朋友吃、賣饅頭、做工…,因為沒有娶老婆,所以都自己買菜煮菜來吃,平常沒事就看電視睡覺,也沒有什麼嗜好興趣。自己是從南部上來的,以前家裡搬來搬去的,也曾經住過北投,現在搬不動了就只好住在這裡,一住就是二、三十年。談論起鄰居,洪爺爺說他跟鄰居都不熟,也不會交流,旁邊住了一家原住民,說的話他都聽不懂,再旁邊的那一家總是早出晚歸的工作也不常遇見…。
“回顧我這荒謬的一生,始終有一股持續不絕的風息,從幽暗的未來那端,穿過即將到來的時刻,向我吹來。在我所經歷的同樣虛假的年歲裡,種種人們企圖蒙騙我的觀念,也被這陣風一掃而空。”節錄自-異鄉人.卡謬
問起他的家人或親戚在哪哩、還有沒有聯絡?或是有沒有一些好玩有趣的經驗或故事,洪爺爺開始沉默不語,之後,便點起菸來。似乎有很多回憶猛然的襲上心頭,但無論我怎麼努力和他攀談打探,洪爺爺都不再說出更多的話了,那些故事僅停留在他的腦中翻滾。在一陣沉默之後,我和洪爺爺說也許我改天再來拜訪,好像打擾太久了…,他便突然回神似的又恢復一開始的請我進去家裡坐時的親切。我納悶於這一區域的老人們似乎都足不出戶,偶爾有陽光的午後才見他們緩緩步出家門走走,但也不見他們彼此寒暄。他們各自出門運動後又獨自回到自己的小房間內看著吵鬧的電視,就這樣日復一日的過著規律少與別人接觸溝通的生活。
“你大概不會知道,在那個深深的、老人們煩躁歎息睡不著的午夜,父親們不禁老實承認其實也好羨慕妳們,他多想哪一天也能夠跟妳一樣,大聲痛罵媽啦個B國民黨莫名其妙把他們騙到個島上一騙四十年,得以返鄉探親的那一刻,才發現現在僅存的親族眼中,原來自己是台胞、是台灣人,而回到活了四十年的島上,又動輒被指為「你們外省人」,因此有為小孩說故事習慣的人,遲早都會在伊索寓言故事裡發現,自己正如那隻徘徊於鳥類獸足之間,無可歸屬的蝙蝠。”節錄自-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我以為詢問老人家們的年輕往事,可以讓他們打開話夾子訴說當年英勇戰績、有趣的故事,但沒有想到在同時也勾起了他們的傷心回憶,以至於無論是沒有親朋好友在內壢的洪爺爺,抑或是家鄉遠在山東的耿爺爺,對於家人朋友等話題的沉默寡言,反而是現實生活中一般的事情能讓他們說上個半天。
何處是我家?
由塔上的遠觀到登門拜訪,內壢里的居民們很多都認為自己是個「外來者」,對於我想要挖掘的地方性故事和歷史的這個行動,表示他們也不清楚。但其實和他們比起來我才算是個外來者才對吧?也許他們和我們這些長期在學校中的學生一樣,對於環境的形成視為理所當然,從沒有想過他們聚集在此(內壢里這個地方)也許可以有更多的意義。
對於畢業志做的作品,我想放置在那些爺爺們下午散步時會經過的路旁。希望能突破這片冷硬的盔甲,從層層的盔甲縫中發芽長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許是個能夠產生出一些特殊聲響的裝置,讓散步經過的人們會想要上前一探究竟並討論,在討論的同時也達到和鄰居互動。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Camus, Albert《異鄉人》﹝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09
Edited by Jeffrey Kastner《Land and environmental art》﹝London : Phaidon Press, 1998.
Michel Ciment, Helene Tierchant現安哲羅普洛斯》﹝臺北市 : 遠流, 1997
Saatchi Gallery《Shape of things to come : new sculpture /》﹝New York, NY : Rizzoli, 2009
Reed Dillingham《台灣傳統建築之勘查》﹝臺中市 : 東海大學住宅及都市研究中心, 1971
王昀《像世界聚落學習》﹝臺北市 : 積木文化, 民99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縣中和市 , 2002[民91]
吳瑪利 《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臺北市 : 遠流,民96
陳耔伶《塔的故事》﹝臺中市 : 好讀發行 ; 臺北市 : 知己圖書總經銷, 2004[民93
張大春 《四喜憂國》﹝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02[民91]
《公寓導遊》﹝臺北市 : 時報文化, 2002[民91]
曾旭正 《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縣新店市 : 遠足文化,民96
參考影片
Angelopoulos, Theo《霧中風景》﹝台北市 : 太古, 2006
Varda, Agnes《沙灘上的安妮=The Beaches of Agnes》﹝台北市 : 聯影企業, 2010
《幸福》﹝台北市 : 迪昇數位, 2008
Wenders, Wim《樂士浮生錄》﹝台北市 : 仟淇, 2007
《里斯本的故事》﹝台北市 : 原子映象發行, 2008
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台北市 : 原子映象, 2009
虞戡平《搭錯車》﹝台北市 : 巨圖科技, 2006
----------------------------------------
-觀察紀錄-
作品材質:水管
作品操作方式:
作者放置在那些爺爺們下午散步時會經過的路旁。希望能突破這片冷硬的盔甲(鐵皮),從層層的盔甲(鐵皮)縫中發芽長出,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東西,也許是個能夠產生出一些特殊聲響的裝置。
作者的切入角度:
作者一開始從地理環境開始,接著觀察內壢里居民的生活習慣等,進而一步了解內立里歷史發展情況。
作品與環境關係:
作者對空間進行彩繪,在巷弄裡大肆彩繪想改變些什麼:環境的氛圍、觀察居民對生活環境改變所做出的反應…,以及做特殊聲響的裝置,讓散步經過的人們會想要上前一探究竟並討論,在討論的同時也達到和鄰居互動。
作者一開始從地理環境開始,接著觀察內壢里居民的生活習慣等,進而一步了解內立里歷史發展情況。作者收集很多資料像是:《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異鄉人》卡謬、《像世界聚落學習》王鈞等等,study的方向很廣,像是《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有助於揣摩老榮民的內心想法,《像世界聚落學習》助於如何觀察一個群體生活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作者手邊資料可以讓其論述更言之有物,且立場明確,形容出的畫面鮮活立體,讓讀者容易進入情境。
當我又再次走進內壢里觀看此作品時,他已經不見了。從照片的觀察,給人視覺的角度,像是困住了那棟建築物,也框住了牆上的塗鴉,這個框架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些許沉重。作品給我的感覺就像作者所訪問的那幾位老榮民,胸口賭了一口氣,吐不出來,也嚥不下,像是有無形的框架制約了他,想說但又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感覺作品可以延伸範圍在大,更能彰顯,某種機制隱隱約約的限制內壢里(內壢里居民)。好奇水管彎曲的方向或是造型的呈現,是否有有故事性,還是否種符號的表現?
作者一開始從地理環境開始,接著觀察內壢里居民的生活習慣等,進而一步了解內立里歷史發展情況。作者收集很多資料像是:《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朱天心、《異鄉人》卡謬、《像世界聚落學習》王鈞等等,study的方向很廣,像是《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有助於揣摩老榮民的內心想法,《像世界聚落學習》助於如何觀察一個群體生活的生活方式或生活習慣。作者手邊資料可以讓其論述更言之有物,且立場明確,形容出的畫面鮮活立體,讓讀者容易進入情境。
當我又再次走進內壢里觀看此作品時,他已經不見了。從照片的觀察,給人視覺的角度,像是困住了那棟建築物,也框住了牆上的塗鴉,這個框架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些許沉重。作品給我的感覺就像作者所訪問的那幾位老榮民,胸口賭了一口氣,吐不出來,也嚥不下,像是有無形的框架制約了他,想說但又不知道怎麼說清楚。感覺作品可以延伸範圍在大,更能彰顯,某種機制隱隱約約的限制內壢里(內壢里居民)。好奇水管彎曲的方向或是造型的呈現,是否有有故事性,還是否種符號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