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謝淳儒/黑洞The Black Lole





黑洞

謝淳儒

作品簡介

當我著手編織著長六百米的花圈, 有著作繭自縛的困頓感受, 經過好幾次的旋轉, 大花圈如同黑洞般吸收我的時間。 噫!或許我自己更像個黑洞吧, 過往的習慣讓我就這樣吸取二十二年的一切, 用的是最深毒方式保存美好的記憶花朵, 原來啊原來。

內壢里的一棵樹

百態人生

內壢里對我來說是個很不可思議的世界,過了一條喧囂的中華路,出乎意料的景象就在眼前,不是隔了層螢幕也不是紙上任由想像的文字,時間的堆積讓這個地方充滿了老舊的氣氛,藉由五官去感受,整體上是舊舊灰灰的,可能偶而有些稍微彩度高一點的顏色點綴其中,廣告板和不知名的東西東拼西湊的組合成一個個屋齡不知道幾輪的房子,裡頭居民的生活方式我無法用純樸來形容,風化區讓我感到很訝異,沒有想到仍是有這樣過日子的人們,在這個沒有多大的里中,各種生存方式百態呈現。

感覺模型

十二個內壢里感覺模型,我通過了半個的假紡織,是由十六根木棍組成的立方體,框架內嘗試對稱性的規律線條組合,期望以單色線條、疏密、角度,形成有規律的空間。。最外層的結構再組合與斜垮中無限輪迴,可能是因為我上過白色顏料,強力膠將之融化過後的力量就被削弱,拉線的力量在過程中不自覺地用力過度,於是立方體就漸漸的傾倒了,不過應該是因為我太弱了啊。模型想要表達的是靈骨塔內寶格中的靈魂,想像起來是極度輕的,缺仍可見的白色飄飄然,每個靈魂在生前死後的記憶的線條,在方格中被保留、回憶。

花花嚳世界

走訪的過程中,植物是我很注意的部份,有些區塊在里長的鼓吹之下花木扶疏,有些植物看似不屬於任何人地兀自生長,有一個小花園是有個龍爺爺照顧栽種,看到這些植物都有想要壓花保留的想法,試過幾次,不過我覺得是偷竊的行為呢,折枝擷取的瞬間我的心臟都跳得好快。不過換個方式,這或許是一朵開啟我跟居民之間溝通的花朵。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提到:「花是自然界的最美麗的產物。」我也覺得如此,花是美的象徵,無論在哪個研究範疇都佔有一席之地,花與文化間的交融富含了人類的情感與思想,草木是否真的無情無人能解,甲古文有「 」字,為花葉倒垂之象形,與後來的「華」字主體部分就由它構成,通過商史專家和古文字學家的解釋,得知它是商代人們與神靈溝通的,一種具有神職功能的祭祀物品。

金聖嘆有言:「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銷隕到花裡邊去;花銷隕到人裡邊來。」借花溝通亙古長遠,人之於花的情感寄託,我覺得是可以被詮釋的,可能是形式或是其色彩等。一直想要嘗試壓花創作不知道跟飲食習慣有沒有關聯,植物是我最喜歡的料理元素,將植物放入口中,想像它們即便是被牙齒咀嚼,被胃液分解,或是化作更細小的分子進入細胞,其原本的生長姿態與色彩都會在食用者的血液中繼續生長,永恆的。

花花草草的消長令人覺得可惜,但也不至於像林黛玉那樣誇張有感,葬花作詞呢。於是「保存」植物的美好在心中悄然形成,曾經我保存朋友送的花朵,路邊落下的緋紅,或是枝條上的葉片等,用最直覺性的方式,吊掛風乾、辭典夾頁。回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去年我花了一筆錢去學習壓花技術,爾後對照書本上的步驟與技法,深深感到我若是沒去拜師也可以完成啊,當時為什麼佇足不前真是團謎,回過頭來望望,原因應該是不夠勇敢吧!總是缺乏勇氣呢,我停留在不斷的拆解花根莖葉,擷取植物,壓扁脫乾的無線循環裡。「不該把自己鎖在那一小朵一小朵的花中。」,勇敢一點吧!

壓花過程

我壓了好多種植物,數量將近八十種,有些身份不明仍在尋找中。拆解花材的過程中昆蟲難免,有時候望著蠕動驚惶的蟲子們,覺得奇妙可愛,但大多時候是感到噁心發毛,同種蟲子在不同時候觀看會有不同的心情,這跟同一本書在不同階段閱讀有不一樣的收穫有同工之妙。植物的汁液不是清澈的,是幾乎帶有黏性的液體,集結起來可說是黏性十分,不過久了之後黏性會逐漸乾掉,如果只用肉眼看透明水樣的汁液,真的會忽略它真正的特性。花蜜不用黏性形容,藉由昆蟲採蜜時沾黏在腳足上,覺得更適合用依戀,像絲蘿託喬木那樣浪漫,但是輕沾一下,就會沾手染色幾乎洗不掉,美麗卻麻煩。

顏色的變化很微妙,乾燥的每段時間花朵的原色都會逐漸改變,有的會淡些,有的會加重,有的更會出現原本沒有的色澤與螢光效果。可能兩種以上的顏色沿著花瓣的脈落很自然的混合,我覺得這是自然才有可能的搭配方式,複雜細緻且合諧。壓花有一種技法是將花材上色,如此一來花材將會永遠都不會褪色,不過我覺得上色無法表現出原始色素在脫離水分後的效果,有些植物會有一層油性的保護膜,人工介入的顏色想要附著在上面不是太容易。

在還沒有做任何花材組合的時候我比較偏向日式的不上色的理念,讓植物一切自然的變化,儘管壓製過後可以保留顏色一段時間,但暴露在空氣與光線中仍然會漸漸的回歸為大地之色,我覺得過程很美,有記錄時間流逝的感覺。但是有些時候我覺得上色效果會比較好,像是用AB膠灌注的方法,上過色的花材會顯的比較亮;熱封膜封存的花材也許是隔了一層帶有一點微微的霧面膠膜,細節其實看不太出來,上色會使形狀更突顯等。順其自然或是人為附加這其中的矛盾我也說不清楚。

有一種我預想可能可以平衡這兩者的方式是將新鮮花材人工吸色,在溫水中斜切花莖,強迫切花吸收色素,待顏色經由滲透壓分散在花瓣上,等到花朵轉變為色素染色後的樣子,接著壓花脫水,如此一來就跟塗上顏料一樣有著永不褪色的力量,不過這個方式的困難點是,可利用的花材比較受限,花形相對就會減少,而且「混色」方式我還沒有成功過。基本上我只能做到一枝花一種色,我希望可以有混色的效過,一切都還在嘗試階段,可能美麗傾城吧,花好貴噢!

透光,是我目前覺得可以細看乾燥花材細節的好方法,當然拿放大鏡觀察也是不錯的,不過透過光線多了一層浪漫與細緻。有想過用個燈箱讓花材的脈落與形狀顯現,或是將花材安裝在透光的材質上,可以透過自然的陽光清晰細節,但是似乎比較像標本陳列的感覺噢。

氣味,徐四金小說改拍成的電影,主角葛奴乙擁有過人的嗅覺,他用別於常人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他想擁有的在旁人的解讀中無法有正確的詮釋。對我來說氣味是可以喚醒記憶和加強想像的東西,母親的手的味道,倉庫的味道,擺放了衣物的儲櫃的味道等,我覺得內壢里的氣味很複雜,用顏色來形容的話應該是灰灰的,除了市場各種味道的古怪交融。壓花花材中,像是香水百合,在壓製前後的氣味變化我總覺得不太一樣但又說不清楚,乾燥後的花瓣可能是添加了壓花板的味道吧,顯得有點怪怪的,水份被帶走了,氣味好像少了空間流動,只能停在縮小的空間裡,流不出去,像內壢里的一些住在複雜居所的人的味道一樣,氣味就只會停留在那邊,令人不安緊張。

蟲洞樗繭

除了壓花我還嘗試了鉤針,是十二模型中線段組合的延伸。原本想要勾出一個個的蠶繭並且染色,因為覺得內壢里生活的人們有著像蠶繭一樣的自我包覆性,好像對於外在的事物沒有太多的興趣,各過各的生活,熱鬧的市場結束之後鮮少有人煙走動,居民年齡層感覺略高,經過的時候可能就坐在房子裡看電視或是發呆吧?有時候會遇到和藹的老先生,打聲招呼或是聊聊天,但是口音我其實也聽不是太懂,整體上椅子上的人類讓我聯想到的是氣若游絲,是很脆弱但是又有著很謹密的蠶繭式的生活。

我勾出了十來個毛線的然後利用以鬼針草為啟發的魔鬼氈,黏附了一小排白色毛線蠶繭,可是好奇怪噢,比較像海鞘,最後顏色也沒染了。鉤針部分我也嘗試勾出白色的花朵之後想要染色,不過目前的成品比較屬於手工裝飾品類,媽媽教室再度席捲。啊!

內壢里的一棵樹

長一棵樹,我寒假的時候有想過,不過那個時候想要使用的媒材是紙,紙漿塑形,原本的想像是處於室內的小樹之歌,枝幹有鐵絲的骨架,外層覆蓋的是紙漿,取代樹葉的是一顆顆紙片塑型空心球,裡面裝著燈炮,因為有著一層不算透明的紙糊,就會藹藹內含光的一閃一閃,唱著不同顏色的節奏。

關於壓一顆樹,我想到的是用由立體轉為平面的花朵,再組合成立體的樹木,樹本身有個骨架,上面想要用線去纏繞,像是我失敗的靈魂立方體那樣,人的生命就在吸吐的一線間,沒了就歿了。覺得樹是溝通的象徵,千百年的樹齡看盡了無數的人間世事,而且植物中的花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被人類利用的紀錄,大多是供奉神靈,用以溝通祈福,也有寄情托物進而產生許多文學作品。一棵樹,長在內壢里,會是什麼樣子呢。

參考資料
何小顏。《花的檔案》。﹝台北:台灣商務,2001﹞
李紅娘。《李紅娘壓花藝術》。﹝台北市,民84﹞
林清玄。《寶瓶菩提》。﹝台北市:九歌,民78﹞
林麗瑩。《微波環保壓花》。﹝台北市:棋茵,2010﹞
邱少婷、黃俊霖。《花的前世今生》。﹝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民92﹞
曹雪芹。《紅樓夢》。﹝台北市:地球,民82﹞
紀伯倫。《先知》。﹝台北市:方智,民85﹞
喬斯坦‧賈德。《紙牌的秘密》。﹝台北市:智庫,1996﹞

參考影片:
湯姆提克威《香水》




作品名稱: 黑洞

作品材質: 腐蝕葉壓花 童軍繩

作品操作方式:
作者著手編織著長六百米的花圈,其結構為透過旋轉的方式固定,並藉著旋轉讓大花圈本身能有更豐富的形勢變化,如同黑洞般吸收時間歲月。

作者的切入角度:
作者在走訪內壢里的過程中,植物是作者很注意的一部份,有些區塊在里長的鼓吹之下花木扶疏,而有些植物卻看似不屬於任何人地兀自生長,其中有一個小花園是有個姓龍的爺爺在照顧栽種,作者看到這些植物都會有想要透過壓花來保留植物的想法。

作品與環境關係:
內壢里中也存在著許多老長青,對我來說,就像是旮旯里的微光,富含希望與美好。作者透過作品把這樣一顆顆植物從內壢里帶出來,呈現這一棵棵保留了最堅韌的心的樹與恕,植物取自內壢里的生命。


居民對作品的看法:現在有點髒,可以換繩子嗎?


優:增添了人們對房子外在的想像。
缺:使用的材質不久就下垂,讓人感受不到作者原本想感受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