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廖尹瑄/補-縫補你 我 內心看不見的洞



作品簡介

初入內壢紅磚灰瓦,冷清寂靜、過度開發,狹巷暗道,高齡居住者,社會邊緣人,老舊封閉,連綿的狗屎味。

老榮民們生活在此,習慣鄉村的步調,由於年老生理無能為力,走不遠了,種植物,散散步,內心對外面的世界越來越不信任,自成一格的步調,麻醉了這裡既緩慢又哀傷,令初次進入這裡 的我感到格格不入。

四周的牆壁和空氣的中的寧靜, 令我感受到我們之間無形的距離,而雨水洗禮過的牆面,佈滿不規則的屋漏痕,張牙舞爪的斑駁打破這沉默的空氣。

雨水的力量

水的自然力量 水是生命的起緣, 用三種不同的型態存在這四周水 的波動每層皺摺都讓人感到那時間串聯的交疊關係,如海浪隨著時間一波波前進雖然看不見之前的記憶卻會留下痕跡,水既可以摧毀也可以孕育。

創作材質尋找選用---布

既柔軟又有些硬度,植物和生物取下來的皮膚纖維,充滿韌性,紋理肌理的溫度質感有種生命力,布對於人有一種包覆與保護的作用。

創作議題尋找

關於創作的議題尋找,因為我不知道我要從哪裡開始著手,又感覺大家都喜歡探討時間空間,光,風,陽光,時間,速度,既抽象又迷人的議題,我又是很快就開始把自己推進一個對結果物件假設就開始有目的性的創作的一個人,但是這樣似乎一點都沒有慢慢磨的感覺,而且總覺得瞬間想出來的東西不夠有趣,於是我想說就讀點書來打通一下任督二脈,就利用學校讀書會的錢買了一些老師曾經推薦的書,馬上就購入了看不見的城市,因為以前徐顥老師大二時曾經期許我們唸這本書,但是當時我只有去圖書館借來稍微翻一下而已,這次再讀果然感覺完全不一樣,不僅僅對馬可孛羅每個描述的城市細節感到津津有味,如同他和忽必烈的狀況,從比手畫腳到用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夠了解他的描述,但又其實並不是因為流利的語言,這文字的力量強到好像忽必烈聽見馬可孛羅的文字就能看見他所描述的城市,只是小細節就能給人帶來感動,書中提到,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由差異構成的城市,這個城市可以是由感覺構成,如他說的慾望或是恐懼等等,這抽象的感覺似乎正是我們現在要透過作品所傳達的,我們要透過作品去傳達對內壢的感覺,最好能融合場域特性,而我對內壢的感覺就是,寧靜的、老舊的、緩慢的,封閉的,但是這些感覺要轉化成一件作品,需要加些酵素,才能做出一件有離心力的作品,我覺得文藝復興時期許多雕刻家刻畫希臘神話人物,充滿靜止的律動感,是那一刀一刃的刻畫深淺讓人感覺到溫度,而對內壢的寧靜和緩慢感覺我覺得是可以拿來做創作的,我認為寧靜是輕盈的,清楚的,緩慢的就和速度有關,如同老師說的速度他是一個比較值,這兩個東西可以是層層疊在一起的一個感覺產生一種連續和不連續感覺,也是個充滿物理的速度卻又能塑造心理速度的東西,我覺得它就是一種說不出的韻律感,就像人的心跳它天生有種韻律存在,他連續卻又不連續,我們看不見卻又好像摸的到,但是因為外界力量帶給心裡面的心理速度,和這跳動的物理速度又完全不一樣,於是我覺得這種充滿時間性韻律感既寧靜又緩慢的東西,感覺充滿了柔軟性,我應該要選用布來當作我的創作材料,因為自己對皮革的一種愛好,總覺得,從生物(動物和植物)身上取下來的皮膚纖維,這種韌性,還有他本身材質帶給人的歷史感,非常迷人,所以我決定選用它來當創作主要素材,另外去布街買材料的時候還真的有被三重人給嚇到,有莫名奇妙的男子說我幹麻看他,天哪我根本沒招誰惹誰然後拔腿就跑,還好我小學有參加田徑隊他完全跑不過我。

選擇場域

關於內壢裡選擇場域創作,窄巷子、黑瓦磚牆、和崎嶇不平的坡道,鐵窗戶、老人娼妓,和揮散不去的狗屎味,那裏的人一點都不重視休閒活動,在許久的觀察下來,頂多經濟能力稍好的家庭會唱ktv,有點閒情逸致喜歡交際的媽媽跳牌舞,而公園只是隨便一片堆放許多作物的土地,他們的資訊似乎沒有跟著外面更新,停留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年代,不知道這樣到底是好還不好,也許他們的經濟能力並不允許他們有個好的生活,也許是因為我們年齡本來就有差異,個人喜好不同所以想過的生活也不同吧,感覺不管如何選擇場域都會不小心因為要融合場域而跳入一個社會議題,但是對我來說嚴肅的去探討一個社會議題,不是我現在這個還未經社會歷練的素人辦的到的,我更適合做幽默或遊戲性質的東西,於是我選擇擺放作品的場域,我選在靠近河堤附近的那個坡道,我原本就喜歡大自然的東西,偏偏內壢裡又缺乏環境資源,也沒見過候鳥或是其他生物,多半是流浪貓狗,河道附近有風有一些些石頭,只有一顆樹在坡道上,我想要表達內壢裡緩慢又寧靜的感覺,但是又發現那條河其實非常寧靜,從來沒見他翻騰過,所以我應該透過作品產生騷動才是,那條坡道更是很少人從那裡進出,除了住在那坡道上面人家會開車駛過這波道,我應該要做什麼改辨或騷動讓那裡的人開始往這裡聚集不要在躲在家裡,還想帶給自在輕鬆又活潑的感覺,原先是想過因為居民缺少休閒活動,所以應該給老人做個運動器材給他們強身健體,就想用石頭或豆子排個健康步道給他們然後中間重一些花草他們在踩石頭路的同時還會發出狗叫聲的歌曲,但是這東西似乎太直接了,雖然我是用內壢裡的素材,但是又覺得不夠有深意,後來無意間下看到新宮晉的作品,它放在河面上一個白色會旋轉的假候鳥,(我自己猜想那是候鳥) ,我很喜歡他用風對場域做改變,風原本就很迷人,是很多人選擇做裝置的創作素材之ㄧ,我覺得我應該要在坡道上的樹掛彩色液體顏料或是墨汁液體等風吹過的時候,被風吹開裝顏料罐子上的孔洞,兩邊壓力達到平衡,液體滴出來隨著風被吹出飛濺到這個下坡道,我想在這下坡道上鋪上形狀如河流翻騰的布或是讓布自己本身被風吹到也會改變形狀,有律動的自己做形變,需要架起來又可更換,但是想到要讓風吹到不它必須形變卻又可更換就覺得有點難想像,也曾經想過用吊掛的方式做很多個布鞦韆,但是被風吹動的鞦韆應該做些什麼呢?應該配上屢屢煙霧充滿氣氛嗎?大概是因為我對會飄和扭曲的東西很感興趣才什麼都想讓它律動,另外也覺得這裡可以有個放大聲音的機制,超級大喇叭狀的物體人們可以把頭放在裡面聆聽四周被放大的聲音,也許他們喜歡那種需要將感覺放大受到刺激感,也想過人和死人的關係,他們同住在這裡,一個有驅體一個沒有,還是他們寄居到東西或人的影子裡了呢,會不會世界上的影子就是他們的另一個世界,那到底是什麼呢?常常我覺得每次創作都很害怕看太多別人的作品會有那些東西的影子在作品裡,而且有時候又覺得自己的創作想法有點像是天外飛來一筆,覺得很難以避免這失控的狀況,總覺的一個好的創作融合了太多深度,是知識的轉換,是理性得思考,是創新的理念,是感性的整合,我覺得我們需要被老師訓練一些邏輯能力,才會有足夠的深度,總覺得雖然知識是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多變廣的,但是如果要在短時間增長,就需要老師的訓練。

參考書目
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臺北市和平西路 :時報出版, 2010 8/19
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臺北市和平西路 :時報文化, 20108/19
恁藝門 當代藝術。《D調 文化.距離.藝術介入》。台北市中華路 :一家親文化, 2010
比德‧席爾佛。《建築科技關鍵字101》。﹝臺北市信義路 :積木文化, 20098/20
林品章。《造型原理》。﹝臺北縣土城市:全華圖書, 2009四月
林熹俊。《魔幻城市 科技與公共藝術》。﹝臺北市 : 文建會, 民94
林熹俊。《遊戲組曲 裝置與公共藝術臺北市》。臺北市 : 文建會, 民94
林熹俊。《街頭美學 設施公共藝術》。﹝臺北市 : 文建會, 民94
Linda lee。《Young architects 9 :proof》。37 East street,NY :print In china, 2008
徐業良。《機械設計》。﹝臺中市西屯區:滄海書局, 民國96年7月
豪菲(Hauffe, Thomas)。《設計小史》。﹝臺北市 : 臉譜, 城邦文化文化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10.06
安‧柏妮。《經典設計150年》。﹝臺北市中山區 :馬可孛羅文化,2010年1月
手工藝研究學院。《皮革技法入門》。臺北縣板橋市:楓書坊, 2008 9月
高野紀子。《第一本手縫書》。臺北縣板橋市:: 好名堂文化館, 民96
高野紀子。《第一本手縫書》。臺北縣板橋市:: 好名堂文化館, 民96
陳玲香。《絞藍染技法探索》。臺北市 : 草山社, 民94
托馬斯‧科內雅雷斯。《Schindler'sList》。台北市 : 時報文化, 1994
Michael Radford。《the postmen》。義大利、法國、比利時 1994
MdN Design。《????紙?布素材集》。東京都 : MDN?-??-???, 民97
La vie
合成synthetic時代times
David byrne:playing the building
De zeen
Doorknob
Designboom
Inhabitat
李斯特 鐘

----------------------------------------

作品名稱:補-縫補你 我 內心看不見的洞

作品材質:布

作品操作方式: 選擇用毛線做了填補磚牆縫隙的行為。

作品與環境關係:
作者將作品放置在街道的角落,有種被堆疊、遺置的感覺存在於空間。讓街道的角落產生可以被堆放器物的認知。

優點:
作者透過布料能折疊出痕跡的特性,以自然力留住時間的軌跡。

缺點:
作品與環境的感覺格格不入,無法與填補有相關的聯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