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
真正走進了內壢裡,卻越看不清楚內壢里。內壢在這大學的印象應該就是我們元智校園周遭,但其實那是興仁里。當發現原來內壢里是翻過鐵軌的另一個世界,這裡不是我印象中的內壢,卻讓我更加的相信內壢的存在。裡頭不算富裕,也不真正貧窮,「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從狹窄而陡坡那幾乎被人忽略的上坡道路進入,印入眼簾的是和前一秒車水馬龍、萬丈高樓完全相反的世界,就好像神隱少女的千尋一般,誤打誤撞了進入了一個陌生的環境,狹窄的柏油路、老式的屋瓦、休息中傳統的菜市場 ,安靜的氛圍和剛剛奔跑的小綠人有極大的衝突。
安靜,真的很安靜。這個下午,只有懶貓在屋頂上伸懶腰,這裡就好像是被進步遠遠的拋在後頭,緩慢的如同煙一般的徐徐。矮牆、老磚、藍窗、紅瓦,一層樓的視野我就好像巨人一般可以碰到屋頂,是我真的太巨大還是這個環境太狹窄?每個小巷都由如小迷宮一般的迂迴,我可以清楚的聽到自己的腳步聲,看家狗隔著圍牆吠聲,窗內屋子裡沒關的吵雜電視聲。就像今天的風一樣,並不大卻無法忽略它的存在,每一樣東西似乎都被放大了,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甚至觸覺,你都可以很清楚的感受的到。
第一聲
有許多的門鈴是壞的,我試著想要把這裡吵醒卻多次失敗。我從門口縫隙偷看觀望,有許多已是人去樓空,後來才明白這裡的住屋土地權有些的複雜,導致後來的一些房子空有外殼卻總無人入近。漸漸的,草沒人修了、花沒人摘了、牆沒人修了,就這樣,它只是占有它的一席之地,卻失去了原來的功能了。氣味好像也停留在那最後一秒,緩緩的吐完最後一口氣,總在陽光再度召入屋內時,希望能夠再得到一些溫暖。「你好!有人在家嗎?」我透過門縫中擠出的第一句話,卻只是得到一個輕輕的風聲,不意外的。
第一試
我一開始想要嘗試使用現成廢棄物做為我創作的媒材,但是經過與老師的討論,開始真正的去了解不同藝術家對現成物的定義,並不是像我當初直接所想的這樣直接單純,一定有那些背後的故事、想隱射的對象。當中我注意到王德瑜。王德瑜的作品以軟質的布料縫製而成,或包裹或填充著空間,或灌注空氣成為具備體積與重量,創作主題始終關注空間結構與人的互動,並致力於探索人體視覺以外的各種知覺可能性。特定地點創作(site-specific)是她一直以來的創作模式── 藝術是發生在與觀眾互動的當下,藉著身體的位移體驗異於慣常的空間變化。 和克里斯夫婦不同,克理斯利用布包裹物體,如樹、建築、小島…等,而王德瑜則是包裹周遭的空氣,利用將氣體形體化,讓我們更了解空間的存在;其作品往往沒有具體的形狀,彷彿是裝載著宇宙的混沌,以所包覆、所填充的空間為自己的形體,展現如同母體的包容與力量。他其中有一個作品也是放置在一條眷村道路,他將狹窄的巷子內用白布充氣,欣賞者必須穿越這狹窄又長條的/空氣/。這樣在互動中妳可以感受到這條巷子的空間性狹長,看不到盡頭的那種恐懼,人介入這個空間後讓這個場域擠壓、扭曲,原來/空氣/是可以感覺的到的。她說:「可以走進我的作品中,不要看、不要想,只要走和觸摸。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拍照記錄的。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如果空間毀壞了,作品也就不存在了。」我瞭解到表達一個對地域的回應其實不用利用這樣直接具象的東西呈現,也許透過一種簡單的媒介,再經過自己的消化解讀,反而更可以讓空間的特性更為顯著。
「過去,空間僅僅是藝術品的一種屬性,它由繪畫中想像的手法來表現,或由雕塑中的移置來處理,把觀眾與物體分開的空間卻被做為正常距離而忽略了,這種看不見的尺寸現在正被當作一種活耀的成分來考慮。它不僅僅被藝術家描繪出來,而且被他們雕塑出來,賦予性格特徵。這一看不到的尺寸現在能把觀眾與藝術融合在一種範圍更大的情境中。」Jennifer Licht 1969 (MOMA)「空間藝術」
我先將氣球充氣,再將白膠塗抹在上面,從一開始飽滿的狀態隨著氣的漏出,白膠開始與他一同皺摺,每個地方的抓痕不同,就像皺紋一般記錄著氣的流失。到後來全乾後會完全與氣球脫離,自己形成最後的自然的狀態,像是著捕捉被抓住空氣的感覺。但真的是這樣嗎?我正在求正。
當一棟屋子沒人在使用時,裡頭會是怎樣的狀態呢?也許就像是氣球的空氣跑了出來,他曾經是那樣的飽滿著。我嘗試著用PU樹脂做為我形容的媒材,我喜歡它那無污染的環保特性很吸引我。一開始大家對樹脂的印象就是它黏著力很強,因此大多把它只當作黏著的接合劑。我對了樹脂做了些試驗,它的延展性很好,當還是膠狀時,它呈現的是稠狀的白色體,很冰涼,就像是奶霜一般。當他放置在平面時會因為表面張力漸漸的自己會慢慢的做延展擴張到平坦為止,它的動作很緩慢。在待乾時需要很長時間約兩星期(杯墊厚般的大小),所需時間不算短,在等待的時間我就不斷的做同單位的大小複製,也在其中幾個加入了一些不同的色母嘗試顏色的控制。凝固的過程中它會自己互相流動,讓自己最後呈現平順的狀態。由於它暴露在空氣中與空氣做接觸,在半乾的顏色會呈現半透明的乳白色,有些穿透,有些因為表面乾裡面卻還是乳白色的狀態,過程中可能有氣泡殘留呈現如星空般的斑斕,也可能因為中的灰塵導致有雜質的狀態。在全乾時因為和空氣接觸他自己會呈現滑順的觸感的保護膜,具有彈性且他遇水後仍會回復原先乳白色的狀態,我覺得這些重複物理的變化及他對大小顏色的自由度很可以嘗試當作我在創作中嘗試摸索的。
半透明乳白狀
我喜歡透過著這半透明乳白狀的媒介看過去眼前的景色,一切的景色都會開始有變化,變得渾沌、有些摸不清,進入一種濁狀的畫面。「透明度」也算是另一種光的顏色,透過這層透明度,看過去的是另一種色彩。透過這個介質,穿透出來的光線是柔和曲折,進入一種被包覆,空氣泡散佈在內部,如時間空間故事好像就被困在在這個待乾的顏色裡。
我想試著將這種規律卻不重複的生活情感的帶入我對這個里的感覺概念,墨西哥詩人帕茲說:「當我們凝視任一事物夠久,我們的目光就會變成生命的反光,回照到自己身上。」
參考書目
Eco, Umberto 《 玫瑰的名字 》﹝台北市:皇冠, 2000
McGrath, Patrick 《紐約鬼城 》﹝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2006
Slavid, Ruth《 微建築 》﹝台北市:木馬文化, 2010
Wilson, Robert Charles 《時間迴旋 》家庭傳媒, 2007
姚瑞中 《 臺灣廢墟迷走 》﹝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004
姚瑞中 《臺灣裝置藝術》﹝臺北縣新店市:木馬文化, 2002
倪再沁 《 公共藝術觸擊 》﹝台北市:藝術家, 2008
徐岩奇 《 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 》﹝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2010
許耿修;陳惠婷 《 公共藝術獎專輯. 2009第二屆 》﹝台北市: 文建會出版, 2009
楊子葆《 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 》﹝臺北市 : 藝術家, 2005
作品內容的陳述與作品本身有差距
回覆刪除難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