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選擇在連結著時代新舊的小巷子,在可悲的都市生活中充滿著水泥灰暗色,密不透光。本來詩意的、日日不同變化的光影也無法照進,所有紋理都被抽離的消失殆盡,窄小陰暗空間放大出的狹小窒息的感受。
小巷子伴隨而來的傳統市場味道,混著各個攤販的氣味就像吵雜的聲音震耳欲聾,這裡絕對不是令人舒服的通道。
走進小通道會發覺白天與夜晚一樣漆黑,只靠著兩盞路燈。我的作品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剛進入這個社區而做的「時光管」,第二個是以內壢里周遭小動物為發想的「貓」,第三個是以小巷為特點「簾」。
內壢里的眷村
眷村是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出現的名詞,蜿蜒的矮牆內文化,他代表一段歷史,是一段說不完的故事,也是許多人的回憶。由於眷村的特殊生活空間和居民組成的因素,半封閉體系的眷村發展出特殊的社群文化,在台灣多元文化當中眷村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了次文化,眷村的文化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眷村生活形態可說是自給自足,村裡有供應日用品的福利社、電影院或放映電影處,也設托兒所、幼稚園,從外面批發些青菜、肉類就可在村內形成簡易的市場。許多隨著政府遷台的老兵,因年歲已高,不適應軍中生活,領了錢退伍後,靠自己的手藝在村內開店。
內壢里的眷村隨著子女就學、並在經濟起飛的年代婦女出外賺取第二份薪水,又或是政府安排興建國宅而遷居。眷村隨著都市文明的進步、演進,眷村在時代的變化中逐漸被覆蓋,最後淹沒。內壢里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外面連結重要道路上的一排房子,看起來一般的鋼筋水泥建築,但走進小路卻可以看見蜿蜒的小巷、早期的磚瓦房子和傳統的市集。仔細深入這個地方,卻發現是存有風化區的!當在內壢里閒逛、拍照,想要用各種機會了解這裡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卻被攔阻勸告,才發現自己的觀察不夠入微。這裡居住的人對於“美”的物質很好,他們為生活的溫飽奔波忙碌,不論藝術欣賞,甚至是藝術創作的行為或是活動似乎是遙不可及。沿著道路一排建築的背面,不僅沒人在乎美學,且閒置空間通常變成居民曬衣服、堆放雜物的地方,有些空地會用來種菜,衣物隨意吊掛,紛亂的院子,以及滿地的狗大便和牆面的警告標語成為對比,這裡不算是良好的環境,卻有代表歷史痕跡的眷村,經過時間的摧殘對應出老舊、殘破、不重視美感的建築背面。
現代工具取代傳統 :
電腦在民國80年以後,逐漸進軍台灣的各大企業和商業界,又強調專業團隊合作,把一些個體戶打的七零八落,這如同一些便利商店的興起,把小型的人情味雜貨店的生意搶去的意思一樣。還記得以前的作業要用手寫,直到現在演變成使用軟體來打報告。通訊的演變迅速,常聽別人說,今日所買的電腦,明天就成為淘汰品,甚至買最新的通訊產品很快就不流行了。 網際網路的發達,地球就像村莊一樣,資訊很容易快速的被傳播。台灣的資訊吸收很快,變的很多通訊產品和訊息好像是沒有價值的消耗品,也沒有收藏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變遷,傳統與現代人的想法與理念有所不同,對於傳統手工獨特性的重視已不復前,而對於基本的手工表達概念的重視也漸漸為人所淡忘。
回想到每人小時候的童年經驗,常常是隨手塗鴉,畫中通滿天真浪漫的畫面,但隨著年齡增長、經驗增加、生活環境等外在因素,許多人逐漸忘記這種天賦。人的本能在成年之後 " 書寫 " 變成是最常用的創作能力,在求學的階段以及出社會工作後,漸漸的又被電腦取代。
“書寫”在我認知來說,比較適合用在視覺藝術上,在視覺藝術上“書寫”比較強調是手部動作的風格形式。書寫性的藝術創作通常是透過筆來達成,但也有許多手工製的立體藝術品也會強調“手感”。現代許多東西,不管是不是藝術創作都由機器來取代,所以“手工”就變成特色,它不是大量生產,所以變得稀有、價值也高,也刻意的強調。在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中,能看到的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層面都是與機械和數位產品有關係,要體會“手工”、“手感”的訊息很少,生活變得機械化缺少了人性。
感覺內壢里 :
在內壢里的小巷弄穿梭,裡面有著兩個地方令我印象深刻,其一是一間廢棄的小倉庫,屋頂有部分坍塌,但屋子裡的牆面上掛著各式各樣的時鐘,指針都指向不同的時間,卻不約而同的停止了轉動。消逝的時間對原本住在這裡的老兵來說一點也不重要了,他留下了停滯的空間和扭曲的時鐘,那份孤寂強烈的刺激肌膚,在那剎那留給我觸目驚心的感受。那裏的空間持續的記憶就像與達利的一幅畫“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在對話一般。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則是一條連結外面的重要道路和傳統菜市場的窄巷子。這一條窄巷子燈光昏暗,連路燈都結滿了蜘蛛網,兩邊牆上是累積一段日子的灰塵和亂張貼的小廣告,越往裏頭走就越充斥著刺鼻的味道,是屬於菜市場的一種味道。又窄又長、燈光昏暗,令人迷亂的小巷就像時空隧道一樣,代令人從繁雜的城市走向傳統市集的生活。兩種對比,一排房子隔絕了兩邊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築特色,卻由一條小巷子串起它們的關係,形成強烈的對比。 走訪內壢里多次,除了與住在裡頭的居民有時閒話家常一番,也會問問這裡頭的歷史,感受他們的熱情分享。在內壢里拍照、紀錄,我發現隔著一排房子背後的老舊眷村,被一條陰暗的小窄巷所連結,窄巷就像時空隧道一樣神秘有趣。而我希望藉由一條隧道把人們帶進內壢里、體驗眷村和傳統市集,裏頭沒有汽車鳴喇叭,也沒有煙害,暫時丟掉喧囂的生活。
作品概念:
這次的畢業製作題目為“內壢里”有關的的作品。我想以手做為主,不斷的由生活中的種種觀察與體會出發,作品創作的方向主要是以對於這裡的人、事、物的感覺為主。我把內壢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舊的矮房和眷村,一部分是鋼筋水泥建築,初次踏入內壢里感覺住在老舊眷村的居民很怕生,不太與人搭話,直到我到看到巷內的標語都是有關防陌生人、防偷竊,才了解住在矮房裡的人有種對於社會人性的不安全感。住在鋼筋水泥房子裏頭的人,對於外來人也是抱著些微的不友善,看見我拿相機隨意地拍攝,深怕我是社會人士來查住家違建或是查任何關於土地、違法的事情。整個內壢里對於外來人的害怕有如針刺,初次感覺內壢里這個地方,做了感覺模型,也是以針和刺來表達,但久而久之,常常去內壢里,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從一開始的點頭問好,到友善的打招呼,到現在的閒聊家常,慢慢感覺出他們內心的友好以及善良。若以顏色來比喻對於他們的感覺就像三原色,乾淨沒有混濁,從三原色中我挑出了藍色,因為黃色太耀眼,紅色太熱情,而藍色較內斂,所以作品大致以藍色為主。作品安置在公共區域,希望除了安全性還能與穿梭這條小巷的人互動。看了許多關於“公共藝術”的書籍,還是由一般廣義的壁畫、塗鴉的形式完成。除非有著可以在三度空間留下軌跡成為創作的 " 筆 " 或是某種工具,不然都是以平面為主。
而我想使用書寫性的創作方式來表達,但最後主要具體會形成什麼樣的樣式,目前還在思考中,並用各種材料實驗嘗試,想在其中找尋依些可能性。這次作品放置地點是一般民眾的生活空間,空間的參予者也是以當地的居民為多數,在一般生活空間來說,若使用抽象的、具有符號性質的風格形式的藝術創作方式,會使在生活忙碌的人經過時會快速的看過一眼,也可以立即表達對這件作品的感受,和了解這件藝術品的意涵。但人總是貪心的,我想要經過的人可以忘記時間,只享受當下的空間,不管停下來的原因是光影的變化還是色彩的絢麗所吸引住,只要能夠在生活中,更放慢腳步體會看看周邊、放慢腳步走過這代表著光陰的隧道,細細體會小窄巷裡頭的生命意義,進行更新一步的體認去與環境形成激盪與對話。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
方秀雲。《解讀高更藝術的奧祕》。﹝臺北市 : 藝術家, 2010
林志銘。《公共藝術,故事漫遊》。﹝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2010
周憲。《美學是什麼/What is aesthetics? 》。﹝臺北市 : 揚智文化, 2002
哈德森。《過程 : 從概念到製造,從靈感到成品,原來大師是這樣做設計》。﹝臺北市 : 臉譜出版, 2010
郭瑞坤。《創意地帶 : 園區公共藝術》。﹝臺北市 : 文建會,2004
曾建瑋。《當代水墨的展覽與詮釋》。﹝中壢市 : 元智大學 : 2004
劉育東。《新構築》。﹝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2009﹞[[br]] 墨刻編輯室。《遊藝高雄》。﹝臺北市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10
參考影片 :
Yamatoworks。《捉迷藏》。﹝台北縣 : 普威爾, 2009
石久保瑞穗。《不可思議貓森林》。﹝台北縣 : 曼迪傳播, 2009
宮崎駿。《魔法公主》。﹝臺北市 : 博偉家庭娛樂, 2007
達克特。《天外奇蹟》。﹝台北市 : Disney/Pixar ,
----------------------------------------
-觀察記錄-
作品材質:燈泡、電線
作品操作方式:選擇在連結著時代新舊的小巷子,藉由一條隧道把人們帶進內壢里、體驗眷村和傳統市集。
作者的切入角度:作者把內壢里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舊的矮房和眷村,一部分是鋼筋水泥建築。由於眷村的特殊生活空間和居民組成的因素,半封閉體系的眷村發展出特殊的社群文化,在台灣多元文化當中眷村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了次文化,眷村的文化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作品與環境關係:作品安置在公共區域,希望除了安全性還能與穿梭這條小巷的人互動。
作品分析比較:
現在已經拆掉
作者從內歷里眷村歷史文化角度切入,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的外省籍軍人為榮譽國民,一般多簡稱為榮民。作者在觀察內壢里眷村的過程中,描繪出時代變遷後,老榮民封閉的生活型態及內心的不安全感。接著從地理環境觀察發現陰暗的小巷子連接菜市場和內壢里連結著時代新舊關係呈現出的強烈對比
後面講述現代工具取代傳統(電腦科技vs.書寫)作者想強調時代變遷帶給內壢里居民在生活上、心理層面的衝擊。但這裡比較無法接連結他與內壢里和眷村文化關係。藉由提出科技所帶來的影響,提出創作手法偏向手作(感),並挑選三原色-藍色作為主要顏色,其中提到選三原色的原因是因為它乾淨沒有混濁,對照內壢里,時代不斷往前前進,內壢里卻停留在原地,他受過傷害,傷還沒痊癒,卻被遺忘,他沒有純粹的乾淨反而參雜了理也理不清的歷史情結,有點無法相互呼應上述所說的三原色定義。
作品安置在公共區域,希望擁有安全性還能與穿梭這條小巷的人互動,以作品呈現的效果來說晚上觀賞比較好,但礙於晚上在內壢里活動較不安全,會發現和互動的人有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