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羅聖雰/亭 PAVILION







桃園縣中壢市中華路一段60巷52弄

一個人走在內壢里的巷弄,每天規律的起床、吃飯、睡覺,就這樣過一生。直到我們進入了他們的生活,內壢里開始多了些不一樣的聲音。在內壢里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時間,但我學到的是在書本裡體會不到的真實情感,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用力的生活著。寧靜的內壢里,交織著不同的人、事、物。學著內壢里的植物,長成了密密麻麻的模樣,染出自然的色彩,再以雙手編織的方式將想要的形狀編織出來,期待能在亭子底下產生更多的對話。

作品簡介



內壢里的軌跡

在內壢里久了,能感受到內壢里特別的地方,有蔓延著一股迷濛的紅燈區,有為了賺錢而離鄉背景的中年人,也有民國三十八年隨著國民黨來到台灣獨居一輩子的老兵,有人已經落地生根,也有人選擇繼續單身。每個人選擇的人生道路都不一樣,沒有誰是絕對的好,我能在他們身上看到歲月痕跡,從他們口中探出社會歷練,就像是看電影或是看小說一樣,都在我眼前以文字的方式敘述給我聽。

我到底能不能做到讓自己的作品融入內壢里?是我一直解不開的題,也許答案早就在眼前:當然無法百分之百做到,但在這融入的過程中,我要怎麼做才能和內壢里處的融洽?分布圖疊放,合體形成一個大的四方體,便可從透明的六面觀看到不同色塊丁所形成的排列和層次感。如今,此地圖系列的創作在此停滯不前、胎死腹中。儘管地圖系列創作的材料而未能有所突破,但是隱藏在其中、原先欲表達的概念,關於「門」的意象,仍十分有興趣,希望之後以之發展。

融入的過程

在做「染色」這件事以前,我嘗試著做過冰塊、拗鋁線、將麻繩打結,要如何在這些動作之中,找出自己,藉著畢業製作,希望能突破自己給自己的框架。

人類從大自然中取得礦物性、動物性與植物性的天然染料,染著在纖維、紗線或布料,以增添色彩。從很多傳統色彩鮮豔的染織服飾上,我們可以見識到染色技藝的繽紛華彩。染料種類的選取、提煉與染色的技法,都呈現不同族群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面相。

把未上蠟的棉線染上不一樣的天然色彩,目前染上的有棕色、紫色、土黃色、咖啡色。我使用器材是酒精燈和燒杯,酒精燈煮的時間比較瓦斯爐當然是比較慢的,慢慢地感覺、靜靜地火苗的搖晃,讓我感覺用酒精燈煮染出來的東西,很有「實驗」的感覺。

先是把準備被染的棉線先加水煮過,讓棉線內的纖維煮開,使它更好吸收色彩。染材(洋蔥皮、葡萄皮、咖啡渣、波菜等)切細狀處理,丟進鍋中煮十五至二十分鐘,再用濾網濾出雜質,將煮好的棉線丟進染料裡,染材經過加熱使葉綠素或植物色素逼出來,觀察色彩的變化,最後熄火撈起。在等待「滾」的過程中,溫度慢慢上升,酒精因為毛細現象到達燈芯頂端,蒸發為酒精蒸氣,經過點火後,酒精蒸氣就可以被點燃,燃燒的溫度促進酒精蒸發,使得燃燒持續進行。酒精燈正常的火焰分為三層:焰心、內焰和外焰。焰心是酒精蒸氣,溫度最低;內焰由於酒精蒸氣燃燒不充分,並且有含碳的物質生成,所以火焰具有還原性,又稱作「還原焰」,溫度較高;外焰酒精蒸氣充分燃燒,溫度最高,進行實驗時,一般使用外焰來加熱。外焰呈現酒精充分燃燒所成的淡藍色,而內焰因為酒精燈玻璃外殼中含有鈉元素,而發生焰色反應,而顯出黃色。使用酒精燈給物質加熱,受熱物質的溫度一般能達到400℃左右,實際溫度跟酒精含水量有關。

棉線和染材一起煮後,棉線吸收了染材上的色素,我覺得這個「吸收」的過程是有趣的,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近硃砂容易被染成紅色,靠近墨則容易被染成黑色。後用來比喻人的習性因環境影響而改變。墨子的〈所染篇〉,「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指交友就像染絲,將雪白的絲織品放到青色顏料的染缸裡浸泡後就變成了青色,放到黃色顏料的染缸裡浸泡就變成了黃色。所用的顏料不同,染出來的顏色也隨之不同。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也是指環境會影響人的行為,就像生長在麻叢中的蓬草,會長得很直,失去原來的形貌;而混在黑泥中的白沙,也會變成濁黑色。

棉線吸收完全後,再用媒染劑幫助定色,可以使色彩維持得更久一些,媒染劑的種類很多,而且還在不斷的試驗中,但是許多化學媒染劑都有毒性,在安全上和廢水處理上須加以考慮。目前市面上有的是醋酸鋁、醋酸錫、醋酸銅及醋酸鐵等,為日本工藝界所使用的金屬媒染劑,但我想植物染就是追求自然風格,為了不污染環境,我還是利用天然一點的媒染劑,一樣有很好的固色、發色效果,又能變換色彩,而較常用的五種媒染劑:木灰、醋、石灰、鏽鐵釘、明礬。

也許,沒有也許大部分人所說的「內壢」指的是以內壢火車站為中心,延伸到八德-中壢之間,都統稱內壢,而內壢里以前是很大的里,但因為人口聚集、行政規劃,內壢里就變成一個小小的里了。靠近中華路的店面和市場依舊熱鬧,但走進巷子裡就變得安靜無比,好像都沒有人似的,但其實除了去上班的人之外,大部分的人都在家裡,只是他們都沒出聲,偶而傳來電視機的聲音,還有狗叫聲,狗就像是他們的電鈴一樣,一有人靠近他們家門口,狗就會很盡責的狂吠!而且還會一傳十十傳百的接續下去。

也許就是這樣的內壢里,像是貓一樣的輕盈、神秘。



將有色彩的棉線,在棉線上打成不同的記號,我想藉由「記事」這樣的動作,寫下故事,或是做為紀念,有種密碼的感覺,乍看之下可能不明白,但經由一個規則,可以說明每條「記事」是在記錄什麼。結繩記事是文字發明前,人們所使用的一種記事方法。即在一條繩子上打結。上古時期的中國及秘魯印地安人皆有此習慣,即到近代,一些沒有文字的民族,仍然採用結繩記事來傳播信息。希臘和羅馬人認為某些繩結可能會帶來好運或惡運。在中世紀的男女巫,附以符咒在繩結上,並出賣這種附有魔力的繩結,這些繩結可以對會結這個結的人在服式上,天氣或健康上帶來幸福或邪惡。中國在沒有發明鈕扣前,就是用繩結鈕來扣繫衣服的,在非洲國家,許多人相信如果這些鈕結被巫師咒詛過,那就會有災禍或祝福的意思。


我想把這紀錄很多事情的結繩,綁在內壢里的牆上,或許經過的人願意解讀,每個人解讀的方式不一樣,就像是密碼每個人心中都有段故事,都有著別人不懂的密碼。

台灣人很友善,只是近年來詐騙不斷,經濟狂跌,人民失業,社會風氣也隨之渾沌,每個人的心中都好像有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友善的里民願意聽我們說明我們的來歷,有些則用眼角瞄過,有些對我們相當冷漠直趕我們走,但看見自己的鄰居馬上變臉,畢竟我們對他們來說我們還是陌生人,還只是學生,學生對他們來說是一點興趣都沒有的,對他們生活毫無影響力。不過有些居民是友善又和氣的,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們的生活經驗。

在對和居民訪談,宣傳我們要舉辦的「美的in內壢」活動之前,我向來就對社區活動毫不關心,也不在乎,我不認為那是我的事,但是換作是自己在做這件事情,發現其實推動的人真的是相當困難,要如何做才能吸引人?能一開始就接受的畢竟還是少數,不過最後的結果,總是要等到最後才會知道。

參考資料

包森(Pawson, Des)著,林嘉倫譯
《圖解繩結完全指南》﹝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2005﹞田中修著,吳佩俞譯
《不可思議的葉子:圖解葉子的神奇構造與功能》﹝臺中市:晨星,2009﹞李時珍
《本草?目 : 天下生民?用品物百科全?》﹝重?市:重?,2006﹞李時珍
《新訂本草綱目(上)、(下)》﹝臺南市:世一,2005﹞張碧員,林麗琪
《賞葉:葉生活&葉形圖鑑》﹝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張碧員;張蕙芬
《臺灣野花365天》﹝臺北市:大樹文化,2000﹞許?撰
《說文解字》﹝香港:中華書局,1972﹞陳千惠
《台灣植物染》﹝臺北市:大樹文化,2002﹞陳子展撰述
《詩三百解題》﹝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陳景林、馬毓秀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續》﹝臺中縣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4﹞章太炎,朱希祖,錢玄同,魯迅
《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潘富俊著;呂勝由攝影
《詩經植物圖鑑》﹝臺北市:貓頭鷹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2001﹞潘富俊
《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臺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臺灣植物文化議題》﹝臺北市:遠流,2007﹞


----------------------------------------

-觀察記錄-

作品材質:麻繩纖維 

作品操作方式:
作者從「染色」這件事開始,試著將麻繩打結,藉由這些動作之中,找出自己,希望能突破自己給自己的框架。人類從大自然中取得礦物性、動物性與植物性的天然染料,染著在纖維、紗線或布料,以增添色彩。染料種類的選取、提煉與染色的技法,都呈現不同族群豐富且獨特的文化面相。另外,將有色彩的棉線,在棉線上打成不同的記號,想藉由「記事」這樣的動作,寫下故事,或是做為紀念,有種密碼的感覺,乍看之下可能不明白,但經由一個規則,可以說明每條「記事」是在記錄什麼。
作者的切入角度:
作者在內壢里民的身上看到歲月痕跡,從他們口中探出社會歷練,就像是看電影或是看小說一樣,都在眼前以文字的方式敘述給我聽。作者思考到底能不能做到讓自己的作品融入內壢里?是他一直解不開的題,然而也知道或許答案就在眼前。
 
作品與環境關係:
寧靜的內壢里,交織著不同的人、事、物。學著內壢里的植物,長成了密密麻麻的模樣,染出自然的色彩,再以雙手編織的方式將想要的形狀編織出來,期待能在亭子底下產生更多的對話。

1 則留言:

  1. 可以用更多的研究與探討去強化"染.織"的這個操作過程.讓他更有意義
    現成的說什麼代表什麼.有點太直接
    作品本身高度有點問題. 一站起來就會打到
    人不會想走進去溝通對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