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的地點包含了很多跟我自己家鄉契合的感覺,以作品為媒介,更加深入的認識了附近週遭的居民,她們其實生活非常的規律,每天好像都有很多家事一樣,怎麼做都做不完,但是一到了下午三四點睡午覺起床的時間,只要天氣不錯,她們就會很自動的集中到這個地方聊天,就像是她們規律生活之中的休閒時間。
在這樣一個定義為私人的空間裡,出現了共同使用的行為,現在的生活當中人人都想要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還因此產生在公共空間中劃分界線的事情,這種將自己所擁有的空間與別人共享的情形,真的讓我感受到內壢里的人情味,不管是我在這裡所遇到人,在這裡碰到的事,以及我所喜歡的物,都讓我在認識內壢里以後,更加的覺得這個地方很棒。
對我來說,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彼此之間的距離都非常的近,公領域跟私領域的劃分模糊,更加使這個地方的人密不可分,圍牆幾乎是形同虛設,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已經跨越這道隔離內外的圍牆,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
"呼吸視覺" 內壢里圍牆的裂痕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之前在研究家鄉的時候,只是覺得裂痕是時間的軌跡,僅此而已,但是直到我看到內壢里的圍牆裂痕,就像我所看到的家鄉裂痕一樣,類似的形式,卻讓我有種非常陌生而且冰冷的感覺,雖然很想要深入的去研究,卻一直感受到被隔絕的感覺,就如同我一開始接觸內壢里一樣,所有的人都以防衛的眼神姿態,而我也很反射的用外來人的角色進入內壢里。
在聽了邱克豪的演講之後,才驚覺一個很大的問題,想要深入了解一個地方,應該要用非外地人的方式融入,才有辦法真正理解他們。現在對內壢里已經沒有一開始的陌生感,感覺到有些許的人情味出現了。觀察內壢里是一個很特別的感受,這個地方有很多不同型態的人,在還不知道他們的職業之前,我懷抱的就是隨便走隨便看的心態,但是在知道了以後,反而就覺得有恐懼感,反而不敢亂看,直到現在都還無法正視,是因為社會教育之下的我被教育成特種職業就是不好,所以才一直無法用一般的眼光看待,怕看了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在內壢里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尋找我的家鄉,有讓我覺得很喜歡的舊式門牌,原本以為那種門牌在台灣已經很少見了,沒想到內壢里保存了非常多的舊式門牌,這才讓我對內壢里想了解的心態從一開始的茫然中看見一絲曙光。平房的建築以及交錯的小巷,都隱約透露著一種歷史的風味,兩旁的房子在時間的演進中,不斷的加入新的元素,或者是直接改變,但是走路的軌跡一直留在這個空間,小小的巷子、寧靜的氣氛、遠方的汽車聲響,都讓我感受到家鄉的溫度,當我們不斷的累積進入內壢里的次數,就跟居民的距離越近,而居民也跟我們越來越近,這種感覺很像跟附近鄰居培養感情的感覺,好像他們最終會變成我的鄰居,我們對他們很了解,他們也很能了解我們。
行走在內壢裡的小徑之中,最能夠引起大家共鳴的,就是成群的流浪貓,貓咪的個性跟照顧他們的人很像,溫和就溫和,冷漠就冷漠,好像會傳染一樣。貓咪似乎變成我們跟里民之間一小部分的溝通橋樑,說起流浪貓就好像可以很輕易的開啟話題,交流起來也就輕鬆非常多。去了這麼多次,明明就是一樣的貓咪,但就是會捨不得放下手中的相機對牠猛拍,就算是被拍了那麼多次,貓咪好像還是覺得很驚訝,但也只有一開始的幾分鐘,最後牠還是轉身高傲的離開了,雖說是流浪貓,但是本性還是高傲不屈的。這裡的流浪貓大多都是一群一群的,在剛開始踏入內壢里的時候,一直就覺得狗很多,就連狗屎也很多,但是越了解這裡、走越多次,就會發現貓跟狗數量不分上下,貓可能還比狗更多。
我喜歡桂花,淡淡的香氣,是家鄉的味道,只要聞到桂花香,就會湧上在家鄉偷”拔”桂花的情景,雖然桂花小小的,但是他的香氣就是一陣一陣的,不經意會聞到,但是想要認真聞卻又好像聞不到。桂花在清晨的時候散發出來的香氣最為濃烈,淨化了一個晚上的空氣,在這個時間一起散佈出來,清新的空氣攪拌著桂花的香氣,襯托著桂花的香氣更加的濃稠。在內壢里的小巷子裡,我有幸可以找到兩棵桂花樹,站在桂花樹下,深深吸一口氣,通體舒暢的感覺讓我無法自拔,每次只要經過桂花樹,就會讓我有安心、想要駐足的感覺,站在樹下,讓我覺得如同站在自己家鄉的小花園裡,天空透著強烈陽光,風吹時的沙沙聲,紗門的聲音,鄰居電視的聲音,很能勾起回憶。
跟內壢里的里民接觸久了,其實也可以感受到他們生活在內壢里的寧靜、安心的感覺,雖然都告訴我們這裡很破很舊,但是畢竟是家鄉,有”家”的溫度。比起改建過後的高樓,老舊的平房反而多了一些人的氣味,歷史在老舊的房屋裡留下了天然風味,溫和順口外加一些的苦澀,很舒服、沒有壓力的幽靜感覺,每個人做事情好像都慢慢的,像是刻意放慢腳步一樣,沒事情的時候出來走路散步,老奶奶可以大老遠的走去打麻將,悠悠哉哉的請客人到家裡聊聊天,到別人家串串門子,悠閒的像是美好而且理想的退休生活,四邊沒有高樓,視野寬闊,連心都寬廣起來了,就連我們這些踏入這塊樂土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放慢腳步駐足觀賞,看到的東西跟感受到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多了。
圍牆上的裂痕幾乎在每面牆壁都會看到,幾乎沒有牆壁是沒有裂痕的,為了對抗外來的力量,裂痕扮演鬆緊帶的角色,讓牆壁在外力的作用之下,能夠有一些些的緩衝距離,產生平衡的作用,也可以說是牆壁為了抵抗外來的力量所受的傷痕。但是真正讓我感受到特別的是一面狀似排擠隔絕的牆壁裂痕,裂痕上有被擠出的東西形成,很像是想把裂痕重新填滿鋪平的意圖,但卻被裂痕拒絕而擠出的樣子,讓我對這面牆壁上的裂痕產生了興趣,不同於我以往看到的裂痕,都是裂縫,這個不一樣,像是有人細心維護後卻無能為力下的產物,不仔細看是看不見的。在這之後,我用了一些方式去試圖理解這面牆的不同面向,用宣紙描繪突起的裂痕、用水去感受裂痕的走向、用紙黏土去翻裂痕的膜。宣紙只能夠讓我避開除了裂痕之外的東西,描繪出裂痕的走向,很像是在拓印一樣,但是也僅僅只能當作我研究的一部分,用水由上往下的澆灌,得到的是裂痕可以引導水做出反抗地心引力的輕微反應,這個情形非常有趣,加上水泥牆壁本來就會吸水,所以水很自然的朝有開口的方向散播開來,但也只有一點點而已,而紙黏土只得到了形體,沒有辦法真實的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只是把形體留下來罷了。
嘗試用不織布想要營造出裂痕內部的曲折,結合不織布以及針線,一開始的平面線條僅僅表達了非常平面的想法,就像皮毛一樣,沒有深入的感覺,再來嘗試布本身之間的交疊、扭轉所形成的外型,再加上延著布的彎曲把麻繩加進去隨著曲線變化不同的樣式,希望藉由這些變化讓布呈現不一樣的立體感,但是這個表現方法太過隨性,交織的線條太過複雜,導致看不出主題,而且沒有任何可以尋找的軌跡,很隨便的感覺,我覺得不是很理想,所以我在不織布的平面上?上了鐵絲,希望它可以變成介於軟跟硬之間的平衡點,也製造出因為硬的鐵絲以及軟的布之間所產生的奇怪皺摺,很像是被擠壓到的頭髮一樣,呈現在布的材質上感覺很新奇。硬中帶軟且附有可塑性,是我希望整體可以表現的感覺,布是軟,而撐起布的鐵絲是硬,也就是使用鐵絲附著在布上,讓兩者的特性可以合而為一。我每縫一塊布,就多知道有關布跟線的一點點。在做之前我都會自己想像一次我所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往想的跟實際的都很不一樣,所以把東西做出來也就是修改東西的基礎了。
在我研究、觀察內壢里的過程當中,我很自然的就把它跟我的家鄉連結在一起了,性質相似之外,我也很意外的找到非常多的共通點。我僅僅挑選讓我感覺最深刻的區域來研究,樸實之中我會發現最美好的存在,從最簡單的物件當中去尋找,我就可以發現最單純的想法,由儉僕之中去找真實是最快的方法了。在內壢里想要跟他們多多了解,我的方法是直接跟他們面對面說話,面對面的方法可以真實的表達自己,也可以讓對方直接的感受到。
參考書目
吳瑪《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 ﹝
遠流,2007夏目漱石《草枕》﹝ 台北縣新店市:花田出版,1995
齊威格史蒂芬妮《獅子的足跡》台北縣中和市:玉山社,2004
作品名稱:半牆
作品材質:木材
作品操作方式:
作者觀察牆上充滿歷史的裂痕,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構築半牆,重新界定人與人之間的內外關係。
作者的切入角度:
作者通過與內壢里里民的互動,結合家鄉的記憶,研究門牌,牆壁的紋理,發現其中存在的共通點,呈現最直接真實的感受。
作品與環境關係:
內壢里是一個擁有獨特人際關係的地方,裡頭住著各式各樣的人,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際遇與人生觀,也創造出這人與人之間關係交錯複雜的空間,內壢里。
作者將內壢里複雜的人際空間性利用作品重新釐清內外之間關係
現在已經拆掉
優:牆在建築的存在,能區隔空間,同時亦區隔出人際的關係性,透過界質的變換與形體的操作,也許能對於內壢里的空間性帶來不可思議的變化。
缺:牆在區隔空間得同時,亦具有2面性的特質,限定的方向是否會過於侷限,會不會多了這面牆的厚度反而會有不如預期的效果。
資料來源:http://nelili.blogspot.tw/2010/10/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