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對內壢的看法:
我認為內壢里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眷村來的情感濃厚,提到眷村就會想像會有很多的榮民與軍眷,但內壢似乎已經不是這樣,受到鄰近中華路快速的變遷影響,也許經過快速的遷入遷出,已經成了一個族群複雜的社區。
這一年長時間的與居民接觸與攀談,才發現居住的族群之複雜,有從恆春移居來的整個家族,也有外地來的特殊工作者,或是隻身搬來不久的原住民,以及長久居住的榮民們……等等,大多都定居了一段時間,長者達五十年左右。但在攀談的過程中,我卻感受不到居民彼此之間的情誼,在看似關係親密的矮房中,除了嘴上偶爾的談論鄰居的種種,卻都不是很了解,或者根本不認識也不曾走近接觸過,偶而也會說那裡有吃毒的人,要我們少靠近,都能感受其中的隔閡與分立。
從他們身上我漸漸感覺是不是少了些甚麼,少了些彼此,少了些共識,少了社區的精神指標,少了過去大家琅琅上口的守望相助,看不見了對彼此的關心。
藉此我希望能以我的作品,去刺激他們找回交集、或是產生共同的話題,以客觀的角度去提醒、關心他們比鄰而居、守望相助的根本。
2.概念、想法發展的過程:
衍生我想要以搭建瞭望台的形式,是讓我想到在過去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部落中一定有個瞭望台,是部落的安全指標,每晚由部落青年輪班守夜,也是部落中男性青年的精神象徵。
所選擇的位置,接近社區的中心,也是我認為居民分立最為明顯的區塊。
第一個地點我選擇了長時間居住於此的榮民李爺爺家的屋頂上,這裡住了一些退休獨居的榮民爺爺,我以訂來的南方松木材製作瞭望台。
第二個地點是在鄰長家隔壁的屋頂上,選擇這點的原因是能夠直接的觀望整個特殊工作者的巷弄,她們也是扮演這裡另一族群的要角,都是外地來此工作,因此平時沒上班時並不居住於此,我以就地取材的眷村門窗來製作。
第三個地點是連結一、二、四瞭望台的核心,連結了三塊分立的族群,我以訂來的竹木製做。
第四個地點是在一戶做土木居民的車庫巷底,是個在社區裡的大家族,這區整排的居民都是親戚,這個地點剛好在住宅的夾縫,能夠穿透看見住在後面新搬的原住民先生,以及第一個瞭望台的李爺爺家,我以就地取材的鷹架、鐵皮、木材(土木材料)製作。
一部分是想運用材料與居民的差異性,例如:久居的榮民與新進的外來木材
或外來的特殊工作者與眷村門窗,來產生對話,把居民分立的界線模糊掉。另一部分再藉由瞭望台的形式來連結這些材料的差異,所以四座瞭望台分別以不同的元素搭建,並以兩座外來材料與兩座當地取材的材料製作,即使明顯能分辨其中差異,但當你站上瞭望台後,卻都是有著相同的意義與目的, 守望相助成為這些平台的一種說法,實際在操作的過程與真正帶來的效果,才是讓我更為驚喜與訝異的。
在我搭建到第四座瞭望台時,居民反而主動向我反應希望我在圍牆的另一側也做個樓梯,方便他們也可以上到這個平台上,當時我很訝異,覺得似乎回到了我最初所希望產生的意義,打破了圍牆的藩籬,連結了他們,產生彼此的交集。
這是個意外也特別的事,而且是在我搭到第四個才產生的結果,我設想也許是在之前的過程中博得了居民的信任,以及他們對這件事情的關注,進而產生了這樣的結果。
有機的城市縫隙
微小如石頭間的縫隙、樹葉之間的縫隙、進而如樹幹之間的空間、再延伸之整個狹長走道的線性空間....。其中還有許許多多冥冥之中牽引的縫隙在其中,而身為一個創作、設計者,什麼才是有敏感性、有詩性、有迷人魅力的所在?思考時我不禁想到了兩排樹之間所形成的軟性縫隙,也許要有個巨人之手在上方不經意刷過才會顯出這是有條縫隙的,而在那時,也會有一道天光由上放從樹葉叢中被解放下來。
新與舊的縫隙
每當我行走在巷弄之中,最先感受到的即是樓房與樓房間穿透而來的光線,你會對光線與建築產生強烈的輪廓而聚焦。在這原為老舊眷村的社區裡,部分依舊保持了原有的矮房,與部分新蓋的樓房產生對話,有點像是個複合性建築的地區,一個我覺得有趣的是直接在老舊磚房上改建而成的新建物,在建築的側剖面可以見到明顯的交界線,形同描繪了新與舊的縫隙,磚與混凝土的縫隙,城與鄉的縫隙。城鄉的界定在於都會人口的數目,當過去的矮房改建成了高樓,相對的居住人口便會增加。
縫隙也是被構成的
在《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一書中,提到『「縫隙」有趣的地方,就是明明在那裡,但卻沒有被賦予名子或形狀這件事。如何產生出縫隙,會回饋到設計生成的過程,在既存的都市代謝之中,我想那只是設計一小部分小建築物時的戰術。』的確這些縫隙在生成的過程中並非刻意產生,每棟建築物起初並非一同建造,建而產生了這些有機的縫隙。書中亦提到『縫隙也是被構成的。始作俑者的我們背負超越構成物的責任,如果能夠查覺無意識中構成的事物,也應該會導出不同的解答。斯拉佛耶‧齊傑克在《從歪斜的觀點透過大眾文化認識拉崗理論》書中提出,就算從正面看只有一個意象,從旁觀看卻可見幾個條件重疊的關係,改變此關係性便可從相同條件創造出不同的意象。所謂構成的概念,並非戴著機能或目的的有色眼鏡去看,而是討論其自身是如何構成的,並虛心地去理解同時與什麼存在這類及物的觀點』。
軟性縫隙
巷弄或街道的縫隙往往伴隨著建物而成形,人群間的縫隙往往伴隨著現代化的過程中產生。在現代主義與資本發展的壓縮下,自然被都市取代,都市空間各部分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獨力發展著,卻也產生彼此疏離關係下的縫隙。透過觀察縫隙中的生存地景,描繪出城市真實生活的場景,反應著城市中被遺忘的生活。不同城市的縫隙地景是不同的,透過在縫隙形態差異的觀察,可以了解城市文化與地理發展的矛盾與地域性價值。
從交通工具的進步,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行為模式,以往因工作、生活、居住的活動範圍限制而形成鄰里間緊密的人際關係,因為時空之間的距離已被快速的交通工具徹底顛覆,因此人們可以更自由的前往遙遠的國度,工作、生活、擴展新的人際關係,過去熟悉的近鄰,卻變成最陌生,最不熟悉的人。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城市,人們快速的穿梭其中,由東到西、由南到北,為了工作、生活,無法長時間的去熟悉、認識這個城市,於是乎漸漸地與這日夜生活的場域變的陌生,人之間也變得疏離、冷漠,一種異於以往特殊的城市性格成形,人群間的縫隙因而擴大。是我在觀察的過程中所體認到的差異,不同於老家宜蘭的鄰里關係,老家雖為散村,但村里關係顯得更為密切。
Jaakko Hameen-Anttila曾說:「現今社會中無用無價值的項目將被某種體制之外行為準則塞滿:就如同牆角處難免有隙縫,使角落處總是能有空氣灌進原本窒息的空間之中」
縫隙裡的興奮劑
我在內壢里也感受到縫隙中的死寂,只有在深入走進這個地方時,才能感受到的極端,在我走進這些小巷或小屋縫隙時。其中的世界就如《論現代興奮劑》所述一般,巴爾札克談及近兩百年間所產生的五種人類難以抗拒的興奮劑,分別是酒、糖、茶、咖啡及菸草,並就其各興奮劑的來源、特色、經濟效益及對人體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加以陳述。書中提及,「社會愈文明、愈安寧,便愈有可能走上極端的道路,對某些人而言,和平是可以使其喪命的,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拿破崙才會說:戰爭是一個自然的狀態。」若把賭、性、藥品也歸類於此,便是我在這些縫隙中所感受到的興奮劑。「人的精力若愈有餘暇,就愈容易被自己的思想牽就,進而追求過度的快感。」
縫隙如世界縮影
城市空間的縫隙中潛藏許多生命,以生存為目的適應著都市化的改變。相對於空間,縫隙中的生命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城市的動態描繪。可以在其中看見形形色色的生活,不同的縫隙中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你可以感受到老舊眷村區的親切與平淡,新建高樓的熱鬧卻疏離,及暗巷的灰暗與神秘。在觀察的過程中亦感受到這裡的生活品質比較辛苦一點,所以這是個文化的呈現,包括他們的生活美學跟態度,東西捨不得丟、累積、囤積生活使用加法,空間不夠放。在走的過程中,縫所形成的空間,經由光線變成了無形導引的力量,而因為持續的行走與接觸,你會在縫隙間發現更多的事情,如同卡拉瓦喬的宗教畫,主要是表現在約翰福音20:24-25,門徒多馬(Thomas)不相信耶穌真的復活,表示要摸到他的傷口才相信真有其事,而耶穌顯示了其身上的傷痕,讓他觸摸證實自己真的復活了。,也許我們創作者可以透過如多馬的動作去理解許許多多的事情,而繼續展開更多事情。
我的感覺模型
在概念的發展過程中,從我在內壢里觀察與感覺的過程中紀錄,便直接在平面圖上畫記出我對縫隙感覺的區塊,企圖等比區分成48塊小方型,原先是利於我從平面上轉換成立體的形式表現,之後改變為48個單元的模式去創作。原先企圖以平面街道圖的重疊來表現縫隙,但似乎過於直接,相當是以縫隙來表現縫隙,有點愚昧。
之後開始嘗試以水泥的材質來表現,將48個單元的平面圖灌成立體的,當每個單元各別抽離後,你會看不出他還是張地圖,也許只是幾條線在上面,接著重新賦予高度,在每個長出的個體上做變化。水泥的質地不太容易掌握,從原先10*10*10(公分)的大小灌漿到20*20*40(公分)的灌漿,再到40*40*100以上(公分)的灌漿,效果皆不同,除了水份的控制與混合泥沙的比例,以及模型的灌漿厚薄,皆會影響拆模的結果。
在拆模之後,我打算在每個單元上做挖空與填塞,挖的依據會是我所拍攝的照片景象或縫隙的景象,填的依據會是我在先前提到較為人性或是人群方面的想法,或是興奮劑的想法。企圖在較為硬性的縫隙裡表現軟性縫隙的一面。的距離拉長了,嗅覺便退化了。而直立的猿人發現她們的生殖器外露,深感羞愧與嫌惡,對糞便的臭味產生了反感,並壓抑他們的一般嗅覺。這是通往文明之路必備的先決條件:壓抑嗅覺意味著壓抑野蠻的性衝動,舉手投足足變得益發有教養,想當而然我們無法向內壢里的狗一樣隨地大小便。
參考書目:
呂理煌《INTERBREEDING FIELD 建築繁殖場》--元素集合國際有限公司,2009.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 麥田出版社,2010.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論現代興奮劑》--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塚本由晴/貝島桃代 《後泡沫城市的汪工房》--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鄭晃二《城意市象》--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參考影片:
布魯克.希爾瓦布加拉《星期六的地圖》--CNEX,2009.
韋納.荷索《路上行舟》 --佳映娛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7.
戴思杰《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天馬行空數位有限公司,2010.
----------------------------------------
觀察記錄
作品材質:現成物(窗框)、南方松木條、鷹架、鐵皮、木材、竹木
作品操作方式:在內壢里居民屋頂上蓋類似瞭望台的裝置,利用當地和外地建材不同做對比。
作者的切入角度:作者覺得內壢雖然是眷村,但居民們對內壢里卻不如所想像的有深厚的情感,加上快速遷入遷出讓內壢里的居民人口更複雜
作品與環境關係:作者希望能以作品,去刺激他們找回交集、或是產生共同的話題,以客觀的角度去提醒、關心他們比鄰而居、守望相助的根本。
用別的地方的材料到這個地方搭建瞭望台.試圖模糊里民之間的界限
回覆刪除但瞭望台本身是防衛功能.與促進交流的意思有點矛盾
如果作品本身可以更吸引居民上去會比較達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