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羅婉慈/內壢里散步 A stroll in Nei-Li


內壢里散步 A stroll in Nei-Li

作品簡介

「他們就像這個城市裡的一個斑點,一個標點符號,甚至是一望無際的牆面上的一塊磚。」 我是誰?確認身分;誰是我?真實存在 健康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與人連結的;我想試著把躲起來的東西揪出來,將它顯露出來,讓它和周遭建立關係。內壢里的紅磚牆常常出現一種被磚補起來的門窗,空有門的形和輪廓,讓人未察覺它原是一扇門,是具有“進出”功能的中介質。門、窗這兩個字眼再也不足以形容它存在的狀態。

作品呈現:偽裝

自己若是以偽裝的態度進入內壢里、進入人群、進入這個社會,這種過度自我保護的心態和那縮小自己、聚集在新華旅店的遊民的生活態度有何不同?自己本身不夠有健康的態度,又怎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干涉社區?甚至期待居民之間能有更多熱絡的情感交流?況且早在我們進入這個社區之前,居民們彼此之間在生活中早已建立親密感。

作品位置:空軍眷村﹝中華路一段36巷﹞

空軍眷村是在內壢里散步最有趣的區域。這裡相較於新華街88巷的區域似乎顯得光鮮亮麗且頓時「高級」了起來。看似友善、可愛的小社區,其實藏著一些不為大眾所知、所喜愛、所推崇的人事物在裡頭,那些隱而未見、被人忽略的一角,也應該將他彰顯出來才是。藉著不同來由、故事的物件沿著散步的行經穿插巷弄之間,藏放在每個角落,連出一條散步路線。

起司蛋糕形的我的內壢里

進入內壢里

初次進入內壢里,以徒步的方式想來一探究竟,但常常一不小心就會誤闖禁區、誤觸警鈴而遭受驚嚇、恫嚇:被齜牙咧嘴的野狗追跑、被神經質的看門狗狂吠、遍佈柏油路的狗屎、從天而降的鳥糞、撲鼻而來的貓尿味;居民不安的目光、脂粉味重的阿姨們、穿梭小巷間的莽撞機車騎士、陰氣甚重的納骨塔…,這些都讓我不得不小心翼翼、提心吊膽、躡手躡腳地移動腳步,因為半步的失誤都會驚動這裡的一片安寧,若想徜徉、漫步於此,似乎有點困難。於是,在去年的十一月五日下午一點至五點之間,我進行了一場調查,關於我初來乍到時內心有所觸動的一些物件們,每個物件依發現順序排出:屎、門、小巷、狗、貓、妓女戶、納骨塔﹝墳墓﹞、鳥、屎,共八樣,若將每個物件間的頓號替換成「→」的符號,似乎可以發現其循環,物件之間又因相似的聯想意象而串連在一起。我計算了每個物件的數量且記錄其分布位置,觀察門的顏色與開門方位之間的關係﹝風水﹞、最窄巷的寬度、動物毛皮的花色與其血緣關係、阿姨的特徵與外貌等。

Mapping

接著我利用了Google Map上設標記的功能,將物件依照分布位置清楚地標示在內壢里的地圖上,製作了平面和立體的屎分布圖、門顏色的分布圖、動物分布圖、窄巷分布圖、紅燈區地圖。每個物件的位置分布都代表了其領域範圍,像似地盤的宣示,或形成一種“族群”的“圈圈”,每個圈圈之間有可能交錯開來或是重疊。地圖製作方式是在內壢里地圖上打上網格,平面地圖用了1*1cm的方形色塊來標示一個個物件的位置,不同族群的色塊圖層會重疊,完成後抽出內壢里地圖留下白底,小色塊形成的圖案像似為內壢里打了馬賽克般;立體地圖則是用了1*1*1cm的小立方體﹝色塊丁﹞。然而,因八種不同“’族群”,所以為其塗上八種不同顏色作為區隔,而顏色是依照我自身的感受和聯想所決定﹝屎-深咖啡色、小巷-灰色、狗-紅色、貓-粉紅色、妓女戶-暗紫紅色、納骨塔-黑色、鳥-黃色﹞。在製作立體地圖時,為了將“色塊丁”重疊的部分區隔、表明出來,選擇了透明片為隔層,將總共八層的分布圖疊放,合體形成一個大的四方體,便可從透明的六面觀看到不同色塊丁所形成的排列和層次感。如今,此地圖系列的創作在此停滯不前、胎死腹中。儘管地圖系列創作的材料而未能有所突破,但是隱藏在其中、原先欲表達的概念,關於「門」的意象,仍十分有興趣,希望之後以之發展。

內壢里散步 A stroll in Nei-Li


「門」作為分割內外空間的界線,形成私人與開放的空間,是入口亦是出口;門「開」與「關」的狀態,兩者所表現的態度也絕然不同;門也可分為有形與無形,一種是明顯可見的、一種則是模糊不明的。在內壢里,一般住宅都是大門深鎖的,且為防止小偷且加裝許多的門中門和鐵門,唯獨那七戶的妓女戶的門幾乎是100%完全的打開﹝或是蓄意的半開﹞;這現象讓我感到有趣,也為「開、關」與「進、出」傳達出性暗示之意義﹝進入內壢里?﹞。就這裡的「關」而言,可以聯想到:封閉、拒絕、隱私、保護、被動、黑暗、停止、窒息等意涵;至於「開」而言,表明的意象有:開放、接受、分享、主動、明亮、轉動、透氣…,且將門左右兩扇打開,其模樣就像似人張開雙臂擁抱、歡迎的姿態,而「關」的模樣則像似以雙手交叉於胸前,呈現自我保護的狀態。然而,聚集於成功路60巷與中華路88巷之間的門總是開著的,門口總會有人坐著歡迎人們光臨;這裡想讓我探討的是關乎女性的議題,洞穴、沼澤、裂縫、堅硬、完整…,這些都可作為女性的基本象徵,而電源的插頭與插座、鑰匙與鑰匙孔等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當作雌雄性交的暗喻。目前,正以「凹」、「凸」二字以水泥為材做創作。除了開關、進出、凹凸之外,我也意外地從先前製作的「天空系列」和目前著手進行的「填充系列」找到與其關聯性:填補之概念。

起司蛋糕形的天空與填空

天空系列是我對於行走於窄巷之間的感覺模型之一。走進中華路一段三十六巷,這裡有小巧的舊眷村,可體驗受到兩面紅磚牆逼迫的狹隘感。這次改變觀看的角度,抬頭仰望窄巷間的藍空,可發現天空形狀竟如此細長或是被切割成細碎的三角,最初引起我注目的就是狹長的三角形天空。藍天在屋簷波塑膠浪板以及水泥牆九十度角的切割下,形成許多怪異的形狀,塞滿天空的建築體,只留下細縫般狹小的照明,因此我選擇以水泥灌模的方式,反向操作地將天空形狀固化下來,變成塞滿建築體的天空。第一次灌模因薄度拿捏不恰當,灌玩水泥的狹長三角形水泥塊如餅乾般碎裂,因此,在第二次我增加模板的高度,使水泥塊增厚而更有份量感,也因為這個動作讓我聯想起了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起司蛋糕形的我的貧窮》﹝夫妻倆生活於狹長的畸零地房子的故事﹞,正好這塊天空形狀像極了起司蛋糕形,只不過是塊灰色的起司蛋糕,若可以借為天空系列的命名,我想很適合。之後陸陸續續做了十二個天空形狀,或許可以,以此天空形狀作為尋找與之吻合的天空來便認位置,成為內壢里另類的門牌。

至於目前著手進行的「填充系列」,想要表達的是空洞的填充、凹凸的填補、新舊的融合以及封閉的窒息感。這靈感是來自中華路一段六十巷進去的第一個右轉巷子,左邊這面牆的空洞幾乎都給人填滿了,留下的痕跡讓我感到好奇。在製作這塊水泥磚前,用紙板做了模具,且用鐵絲網折了一個骨架,放置模具中間為讓水泥結構能更為穩固,但當我執行灌模的動作時,卻發現紙模難以承受沉重的水泥漿,加上紙板的些微彈性,使得水泥開始把紙模撐得又大又胖,甚至水泥漿從紙板接合處迸出留得滿地,雖然與起初構想的形狀不同,但腫脹的形體卻意外的更符合概念了。這跟之前的天空系列比起來,物件本身顯得大而笨重,且更不容易製作,接下來得嘗試別的辦法給它減輕重量但又不失其份量感。然而,這裡填補的概念藉由填塞材料的不同或此動作,暗示男歡女愛在性事上的完美結合,且藉著水泥本身的材質特性表現完全封閉後給人的窒息與腫脹感。就在同一條巷子的尾端,也就是中華路一段三十六巷的入口處,是進入內壢里的入口處之一,對我來說,這裡的空間感受特別不一樣。

出口入口

光是從進入內壢里的入口處,就引發我不少想像。站在從狹長的三十六巷,往元智大學的方向望去,兩旁高大騎樓的水泥牆將視線夾成一個長方形的觀景窗口,先是車流不斷的中華路,後面是火車呼嘯而過的軌道﹝平交道﹞,這兩者相較於站在此地觀望的我,感受到的是強烈的對比和反差;急速而行的汽機車往來不間斷,火車次序性的南上北下,其流動速度之快而激烈,相較於內壢里,卻是緩慢而甚至停滯的狀態,以時間感來講也是。反方向來看,當我們從學校欲前往內壢里時,得先穿越火車平交道,再快步穿過中華路方能進入。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平交道是一個非常挑釁人性的一道關卡,因為總是有不少人因為逞一時之快而高估了自己的速度,硬闖而最終命喪,所以,每次列車快要通過時響起的尖銳鈴響,總是會讓我變得膽小而神經質,深怕呼嘯而來的火車會把我碾個碎爛;值得注意的是,平交道旁放置的墓碑,讓我聯想到慈善寺的納骨塔。從一開始的地圖系列我就特別將平交道的墓碑給標記了出來,且用黑色象徵了死亡的顏色,觀察所有黑色塊的分布,納骨塔與平交道之間、生與死之間,當地的居民曾經給我一個感覺,那就是一群與死亡和諧相處、無畏死亡的勇者。

另外,我希望放置在內壢理的裝置,能夠是有一點意義的,因此,我選擇中華路一段三十六巷進去的每個巷與巷的交界處;這裡總是會出現「注意行人」、「當心兒童」、「機車靠邊」的紅底黃字的叮寧標語,為要警示橫衝直撞的汽機車,行人走在巷道之間,都得隨時提高警覺而無法安心漫步,而且,此處的噪音非常多,往北飛的飛機、南下北上的火車和汽機車引擎聲、機械式作響的平交道…,我想,若長期住於此可能有精神衰弱的可能,所以希望自己的裝置是安靜、不製造噪音的,但又能達到提醒作用的一個物件。

目前為止,關於自己創作,雖然不太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但好像只管做就對了,我願意做出不好看的作品。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李清志。《都市偵探學》。﹝臺北市 : 創興, 1997﹞
李清志。《台灣建築不思議 : 都市偵探李?志的另類建築觀察》。﹝臺北市 : 馬可孛羅文化出版 : 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2009﹞
倪再沁。《公共藝術觸擊=Public art hits》。﹝臺北市 : 藝術家, 2008﹞
康旻杰。《飛夢共和國 : 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臺北市 : 遠流, 2001﹞
姚瑞中。《臺灣裝置藝術》。﹝臺北縣新店市 : 木馬文化, 2002﹞
勵忠發。《記號.藝術.情報》。﹝台北市 : 正中, 1996﹞
村上龍。《到處存在的場所 到處不存在的我》。﹝臺北市 : 大田出版 : 知己圖書總經銷, 2004﹞
戈德曼﹝Goodman﹞。《看見理想國 : 一位建築師的夢想國度遊記》。﹝臺北市 : 原點出版 : 大雁文化發行, 2009﹞
邁爾斯(Miles, Malcolm)。《藝術 空間 城市 : 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臺北市 : 創興, 2000年﹞
史考倫(Scollon, Ran)、呂奕欣合著。《實體世界的語言》。﹝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05﹞
波娃西蒙﹝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臺北市 : 貓頭鷹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 1999﹞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市 : 志文, 1983﹞
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創作,怎麼搞的》。﹝大塊文化 ,2010﹞

參考影片
Art:21。《Cindy Sherman | Season 5 Preview (October 2009)》。﹝Art:21,2009﹞
EconomistMagazine。《Anish Kapoor at the Royal Academy》。﹝EconomistMagazine,2009﹞

----------------------------------------

-觀察記錄-

作品材質:金屬鐵
作品操作方式: 
作者以偽裝的態度進入內壢里、進入人群、進入這個社會,這種過度自我保護的心態和那縮小自己、聚集在新華旅店的遊民的生活態度有何不同?自己本身不夠有健康的態度,又怎能夠有足夠的能力去干涉社區?甚至期待居民之間能有更多熱絡的情感交流?
作者的切入角度:
「他們就像這個城市裡的一個斑點,一個標點符號,甚至是一望無際的牆面上的一塊磚。」作者想試著把躲起來的東西揪出來,將它顯露出來,讓它和周遭建立關係。內壢里的紅磚牆常常出現一種被磚補起來的門窗,空有門的形和輪廓,讓人未察覺它原是一扇門,是具有“進出”功能的中介質。 

作品與環境關係:
空軍眷村是在內壢里散步最有趣的區域。這裡相較於新華街88巷的區域似乎顯得光鮮亮麗且頓時「高級」了起來。看似友善、可愛的小社區,其實藏著一些不為大眾所知、所喜愛、所推崇的人事物在裡頭,那些隱而未見、被人忽略的一角,也應該將他彰顯出來才是。藉著不同來由、故事的物件沿著散步的行經穿插巷弄之間,藏放在每個角落,連出一條散步路線。

1 則留言:

  1. 敘述資料很多.但沒有連結到最後作品的
    但就單看最後的作品.是還蠻有意思的.里民對此應該會有較大的迴響
    但每一個展示的作品的概念應該要更強烈.作品才會有強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