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觀察與作品發展
內壢里像一座桃花源,棲身於車流物流大量通過的中華路與鐵道旁,在快速變遷的時空中像被按下停止鍵,深具歷史的地貌與建築景觀自成一格。這個看似凋零、節奏緩慢的老社區蘊藏豐富的肌理,國民政府時期的老磚房與現代化的鋼筋水泥透天厝交混共生,複雜的居民結構宛如小社會般緊密依存。社區有自己的宗廟信仰,與存在近半世紀的傳統市集。平凡樸實的內壢里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身後水泥叢林的病態畸形。
在社區裡遊走,可以看見大量不同時期的老家具。老舊的椅子、桌子、門、鐘…,有些狀況良好,有些已半殘,卻成為另一種用途(遮擋版、籬笆)。這些來自不同時空的再利用,給內壢里帶來超現實的色彩,老舊事物的新美學在這裡輝映著。
在內壢里觀察一陣子,我發現這兒的狗很友善,特別是流浪狗。牠們像找到屬於自己的伊甸園,悠遊於田野巷道間,各擁自己的勢力範圍。在脫離『寵物』身分後成為真正的『狗民』,如同生活在里內的居民一般。我對這裡的狗社群產生了興趣,便開始以油土記錄他們。
進一步,我開始追溯流浪狗的源頭,從飼主棄養回推至販賣生命的寵物商店,構成這樣的歷程似乎與近代越趨巨大的物質慾望有關。猶記得小時候父親告訴我一個觀念:『不要買寵物來養。』有消費,便有生產。繁殖場視市場需求大量配種,以工業量產的方式消費動物,而生產過剩者或是賣相不好,便予以銷燬。以寵物來說,從生產、消費到棄養整段過程中,都有死亡在發生。針對當代的物質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模式與消費文化,我以自己的物欲經驗出發:『公仔』。
城市面皮-公仔
在我們的潮流文化系統中,視覺藝術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它以『表皮』的形式被使用著,最能說明的,應該就是公仔了。當一個『原形』被設計出來,製造商便無窮盡地發展各式塗裝,透過生產線,便能輕鬆吸金。
我以形象嬌貴的吉娃娃為原形,製作尺寸90*75*100的狗頭塑像。我們很難在路邊看見吉娃娃以流浪狗的姿態出現,因其體質已被人類改造成玩賞用的寵物,難以自立。我們可以在報章雜誌上看見吉娃娃以『配件』的姿態出現,許多歐美女星將其置於名牌包內,視為一種時尚品味。
我想像大量浮誇的塗裝閃爍在同一個原形上,利用投影機投射虛擬皮相於雕塑體上,以每秒4張影格快速切換,使觀者肉眼難以捕捉,視覺受牽引的過程如同商品誘導消費者的視覺經驗。
城市面皮-勞動者
在對社區有一定程度的觀察後,我想突破皮層往下鑽,於是三天兩頭就往內壢里跑,過程不乏一些有趣經驗,造訪過幾位好客里民的家,甚至一同唱起了卡拉OK,之後我開始以輕鬆的訪談接觸里民。在累積資料和數據後,我發現里內有許多勞動人口,有青壯年者,也有老人家。他們略帶滄桑的面容與平凡動人的故事,在我腦中逐漸與流浪犬的影像疊合起來,似乎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共通性。
勞動者在台灣社會是極度不受重視的,縱使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都是植基在他們身上,但勞動人卻是資本社會背剝削的最嚴重的一個社群,甚至是社會歧視的對象。
於是我想彰顯這群人,將他們放置在一個高位,作為對主流意識型態的反動。我以走訪時所認識的狗友-虎斑(在地流浪犬首領)為雕塑原形,疊合訪談過程中拍攝的勞動者眾影像,最後將其置於訪談對象集散地的一棟磚瓦房屋頂上。我將影像以慢速淡入、淡出的手法切換,觀者需凝神才可見其變化。已變形的人臉配上犬首成為一具新的形象,一具被剝削者的生命共同體。
---------------------------------------
作品材質:油土
作品操作方式:
作品操作方式:
以吉娃娃的頭為原型,製作90x75x100的狗頭塑像,呈現方式一開始是在狗頭上投影類似瀏覽商品廣告的影像,後來將狗頭塑像放置在屋頂上,然後在狗頭的面像上投影出緩慢變化成人臉的影像。
作者的切入角度:
發現流浪狗在內壢里生活非常自在,進而探究流浪狗的源頭是和買賣寵物有很大的關係。
作品與環境關係:因為內壢里大多是勞動者,作者希望彰顯整個環境勞動人口一直被忽略的問題。
作品與環境關係:因為內壢里大多是勞動者,作者希望彰顯整個環境勞動人口一直被忽略的問題。
作品分析比較:
回覆刪除作品的概念不錯.但感覺好像放在任何一個里都說得通.與內壢里關聯不高
但也讓我們思考我們未來畢製是要完全貼著內壢里.或者是從內壢里出發但做出自己的東西. 的這個問題
作品與環境關係:
視覺上有佔領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