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一頭的你
郭恕榮
內壢里
一、第一階段 草模的形成
一開始,藉由多次走訪內壢里,置身其中,慢慢的去體會、感受內壢里所有的事物,就像是偵探遊走在內壢里觀察所有細微的東西,有點像以前國中讀沈復的《兒時記趣》第一段所提到及的:「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並不是只是把我所看到的外表紀錄下來,還要另外想更多能夠支撐自己想法的證據,也能藉由這體會到故時有物外之趣妙處。剛開始,我把想知道的任何事都紀錄在我的本子上,我列舉了許多例如像狗、貓、巷子、寧靜區、紅燈區、氣味、建築……等等能夠拼湊出內壢里的任何元素,然後再用這些東西去收集有關的資訊,我訪問當地居民得知一些內壢里以前的面貌、用眼睛去觀察狗和貓的花色、數量、品種、位置,和實際去測量最窄的巷子,也用鼻子去感受那邊的味道。
之後,我想了很多有關那些關鍵字的聯想,因為我對內壢里比較有感覺的地方是舊房子那個區域,我會常常拿疑問句問自己,像是我會想說〝內壢里的人缺乏向心力,他們需要的可能是拉回他們的心一種共有的、認同感〞,〝內壢里的廢墟藏在巷子裡,不敢碰觸的地方,住著?〞然後走訪內壢里時剛好遇到一戶人家有人剛過世,但是我還沒接近時,我只看到一堆人在聊天,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就會讓我聯想到「死亡v.s.談笑風生」的那種層次分明的感覺,好像死亡變的很平凡、也是那麼的不寂寞,〝往生者會入住慈善寺?還是進入葉家墓園?〞然後我逛到了一個網站,我想知道草模是什麼?讓我有一點點的概念,他說「草圖是有組織有意象的抓住自己的設計理念;草模是抓住空間感、靈感,輔助設計的一種工具。」因為這一句話,讓我更能確定我的草模要是一種空間的創作。
我選擇了其中一項我最有感覺的關鍵字,那就是「巷子」,我來來回回走了很多次舊房子週遭的巷子,我覺得這些巷子讓我聯想到許多空間在內壢裡穿插來回,有種真的很像走向桃花源記的奇幻洞孔般一樣,雖然文章是寫「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但是我走進去卻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反而覺得陷入一個像迷宮般的世界一樣,我也設想住在這邊的老人會不會像陶淵明所寫的《讀山海經》中,有一種窮巷隔深轍,頗迴故人車一樣因為居住在太幽深的巷子裡, 與外界不相往來,就算是前來探訪的老友,也只好掉頭就走那種感覺。
我想表達一種神秘、視覺錯位、不同時空交錯的感覺,再加上我選擇了紅、藍、綠三種顏色作為我主要的顏色。這三種顏色也是我走訪內壢裡最常感受到的顏色,雖然說不上來的感覺,但這些顏色卻讓我的作品剛好也附有那麼一些的神秘色彩,在我的草模中,我嘗試用一些材質做這些通道,一開始我用紙板,想要做出那種像是小叮噹的神奇隧道,就是人從通道大往小的地方走就會自動縮小的隧道,就好像人進入了另外一個區域一樣,我也聯想到宮崎駿的作品《龍貓》,有一幕是妹妹不小心闖入豆豆龍的通道,但之後他跟他的爸爸跟姊姊說後就怎麼都進不去了,他爸爸還跟他說:「不是每個人都看的見!」就好像內壢里的通道,走過幾次的人還是會忘記那個地方接到哪一個去處,你直視著一個巷子到盡頭,有些感覺不知道串聯到哪裡去、有些因為太長太深而看不到盡頭。但後來覺得紙板做來做去結果都不開方方正正的樣子,本來也想說用多個視點來表達通道間的神秘感,但後來就做不到五個就放棄了。
後來,我想要把它變的更有延展性,我選擇了皺摺紙,它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玩,沒想到皺摺紙的特性這麼有彈性,於是我做先做了單件草模,再把三種顏色搭在一起,其中有一個就像變魔術的手法一樣,是我邊做邊想想到可一這麼表現的,紅色出來會跑到綠色的通道,其實我只是在裡面做了一點手腳,越玩越上手後我就假想做出一顆球體的通道模型,做完之後我覺得他很適合打燈,更能增加那種驚奇得氣份,但看起來卻有種紅燈區的味道。
二、第二階段 撞牆期
幾個禮拜過去,因為我莫名其妙的通過了十二分之二所以我就硬著頭皮的繼續做下去,這段期間我還是三不五時就跑去內壢里走走瞧瞧,我把每條內壢里我選定的巷子畫下他們的速寫,不論是白天或是夜晚,我會去畫一下感受一下當下的感覺,也會寫下發生的事、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我看著一堆似有若無對自己創作“可能”有幫助的書,我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對於死亡我好像有另外一種新的看法,還有《聽風的歌》裡,我對二十一歲的自己打了一個超大問號,《巴別塔之犬》讓我對做面具油然產生了一點興趣,但也害我做了一個人代替狗要表達想說的人話、但是喉嚨怎麼努力也只有乾渴喉音的惡夢結果隔天一起來,我喉嚨就沙啞了。
我想要讓我的模型有更多豐富的變化,結果我好像一直跳脫不了方格子的誘惑,而且有許多彎曲的形狀,光用珍珠板和皺紋紙是做不出來的,買了細鐵絲之後,依然是做不出來的情況,中間也因為聽了社區營造的講座,也讓我想要讓我的作品置入在內壢里時,有互動的效果。《藝術介入空間》這本書裡面有一篇是寫羅伯特‧凱音的作品他把三十個不同尺寸的監視器嵌在混凝土中,這些混凝土變成巨大的牆面,這件作品被稱為有影音效果的「風景明信片」,影像內容也充分的達到互動效果,經過的人可以從洞孔看到監視器影像,於是我就想說我的作品好像也可以變成這種類型的互動裝置,或者是一些不同的互動方式,但是現在想的有點太遠了,因為我連草模都還做不好。
三、第三階段 變換材質
看樣子我的材質已經走到盡頭了,能夠讓他任意彎曲的好像是鐵絲比較適合,一開始我還不是很會用,凹的鐵絲又小又醜,後來老師說要把他做大,我就想說既然要大就放給他大吧!凹了一個多星期從完全不會到慢慢上手,我已經可以把鐵絲打很多個圈圈,但是後來做好一個後,發現支架實在是太軟了,所以我又跑去買更粗的鐵絲來纏,我終於知道“難纏的傢伙”這句話是怎麼來的,我發現粗鐵絲不僅力氣要大,連纏的時候都要預留好會被纏進去的長度,不然整個又要重新弄,我光搞一個正方形我就慘兮兮。
我去橡膠材料行找了最薄的橡膠,但是他還是有點厚重,可能是因為我的支架也不夠穩固,所以他根本就沒辦法支撐他的重量,還有一點是因為它的價格有點超出我能力範圍,所以我想要把它換成布料,最近看了花燈外面的材質,是叫鑽石絨電子絲絨的布料,想要換成這種或者是絨毛布類的材質。
鐵絲比我想像中的還要難以控制,彎的部分長度不一樣,整個塑形也會跟著改變,差一點點我又要走回頭路,腦子閃了一下〝先做個小模型好了〞的念頭,後來上次聽到老師說:「你可以押一棵樹!」我忽然驚覺自己的模型還是太小了,我也可以做的根樹一樣大。腦子裡現在計畫在內壢裡測量好我作品的大小,轉彎處,我要做一個像龍一樣大的作品擺放在內壢裡,之前本來是想要放在地上,現在我想要讓他掛在上面,有種像是覺藝術的東西穿梭、流動在巷子裡頭,像是有種東西在穿透內壢裡的任何地方,看起來是很靜態的裝置,其實它是很動態的一種表現方法。
希望我的作品弄出來不會像花燈才好,因為我也要在裡面裝置燈,讓它在夜晚也可以讓內壢里的人使用它,http://www.roodo.com/網站也讓我吸收許多新的設計、藝術、建築的新知,最近有一片文章是叫「以動為靜、以聲為形─慕尼黑移動是迷你歌劇院」,開頭打說“可以被移動的歌劇院,代表著空間的功能與意涵可以無遠弗屆的延伸。”歌劇院的造型頗具科幻未來感的建築,「移動式」的建築不只讓人們體驗不同於生活常軌的趣味性,也改變了人們在城市中的聚集模式。我也想嘗試一下這種形式的藝術創作,來改變一下內壢里民的聚集模式,但前提是要像〝龍〞一樣大。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Dante, Alighieri《神曲》﹝臺中市 : 晨星出版 : 知己總經銷, 2003[民92]
Grout, Catherine《藝術介入空間 : 都會裏的藝術創作》﹝臺北市 : 遠流, 2002
Kester, Grant H《對話性創作 : 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臺北市 : 遠流, 民95
Moszynska, Anna《抽象藝術》﹝臺北市 : 遠流, 1999
方雅惠《12個美麗再生好所在》﹝臺北市 : 天下雜誌, 2009.12
姚瑞中《臺灣廢墟迷走=Roam the ruins of Taiwan》﹝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2004[民93]
胡碩峰《城市建築手記》﹝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民93
曾成德《紙上建築 : 身體的在場&不在場》﹝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2010[民99]
謝宗哲《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臺北市 : 田園城市文化, 2010.08
齋藤良一《???????=My Neighbor Totoro》﹝東京 : 株式?社德監書店, 2001
參考網址
http://www.roodo.com/
只是在對作品做懺悔.卡在技術層面但沒有更深的表達.只是一直在做表面的事.作品沒有細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