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30

黃巧僖/內壢里的蟲

 


內壢里的蟲

黃巧僖

創作過程

內壢里的感覺之一

從十二個內壢感覺模型中,其中一個是想表達”內壢里的蟲”。那是使用紗窗網所拆解下的線編織成的一條一條的蟲。我使用的編織方法是鎖針,然後我把頭尾留出長鬚,使它看起來像是一條蟲。

當我做出第一條蟲時,我忽然發現它長得很像是我曾經看過的蟲,我還記得那是在我久未使用的瑜珈墊上看見的,看見它的那個時候,我覺得噁心至極且頭皮發麻。除了立即殺死那隻蟲外,我還洗了瑜珈墊且把它移出我的房門至客廳,太噁心了!

衣魚

那時我都叫它做銀線蟲,因為它是銀色的而且有細長的觸鬚。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會叫它銀線蟲,當初就是覺得它”是”銀線蟲,不過因為我所做的這隻蟲跟它太像了,所以我就查了些資料發現並沒有”銀線蟲”這種生物,那根本是我自己想像出的名詞,原來,它應該是叫做”衣魚”。

原來,衣魚俗稱蠹魚,它是種居家害蟲,得知這個資料時我覺得跟我的創作有些類似。

時間的灰燼

關於”內壢裡的蟲”,當初做這個感覺模型時,是因為知道了內壢里的陰暗面,我稱之為嫖蟲、賭蟲與毒蟲,那是對我來說很有衝擊的。在我的生活中,這些是我一直認為離我很遙遠的,沒有想到”距離”我這麼的近。內壢里給我有種灰濛濛的感覺,像是久未清理的天花板或是泛黃的書本,感覺上都附上了一層塵埃。這裡的時間就像是停止了許久一般,長滿了蜘蛛網。

內壢里的蟲製作過程

我把做好的一條一條的蟲縫在模型板上,只是想試試看,卻沒想到銀灰色的蟲跟白色的背景很搭而且拼湊起來出乎我意料的好看。

我想,我可以把它變成立體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因為一條一條的蟲它是軟的,所以我想我需要支架來支撐它。我使用了鐵網,嘗試著使它變成立體的。不過效果並不太好,老師建議我把鐵網除掉。除去鐵網後,我不知道該如何讓它變立體,所以我試著把一條條的蟲隨意相互連接成片、重疊,之後我想到了東邪西毒裡的鳥籠。影片中,竹編鳥籠的光影使我覺得我可以把它織成一個在空中的物體,或許還可以使它發光成為燈具。所以,我把它織成了一顆圓球並懸吊於天花板,原先是覺得如果做了很多,然後讓它懸吊在空中感覺還不錯,不過重覆做了幾顆之後發現沒有骨架很難塑型而且有愈來愈雜亂的趨勢。

我想了想,我到底可以怎麼做?內壢里跟我所做的究竟可以怎麼連結?我回過頭再看看原本的感覺模型,它是蔓延的、攀爬的甚至像是藤蔓類的植物攀在白牆上。隨著感覺,我決定就先做再說!我要讓它在牆上蔓延。

要做大,相對的需要很多時間,尤其我必須一條一條的從紗網上拆解下來然後編織,這過程花了很多時間。編織了看似非常多的蟲,可是編入牆上時卻一下下就用完了,而且感覺上並沒有太多進度,因為它實在是太細了。我感到有些慌張,因為真的是太慢了,開始沒了耐性。

我想,如果把長度拉長會不會好一點?從原本小段小段的單位,把它延長來做,加入比較長的單位並沒有使畫面看起來變得更濃密些,不過卻有另外的效果。把單位拉長後我試著把它再次編織,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它成為像蕾絲般的單位。我很喜歡它再次編織之後的樣子,基於它變得如此討喜,我決定再把長度拉長然後再再次編織它。重疊三次後的單位糾結在一起,看起來太過雜亂,所以我決定只重疊一次就可以了。

不過,雖然我很喜歡類蕾絲的單位,可是我沒有立即的就想到把它加進畫面中。我原本的設想是,這是長滿一大面牆的且是同樣的細度一層一層的交錯重疊使它可以變得濃密。原先腦海中的畫面是非常之濃密的,而且近看時又不會顯得雜亂,所以才想使用相同的單位來編織,不過編織一陣子後,我發現近看是令我滿意的,可是站遠一點看,我什麼也看不見。儘管我編了再多進去,它遠看仍然是太微弱,所以我決定加入類蕾絲的單位進去。

由於已經小單位密布了,所以加入的位置就必須避開比較濃密的區塊,不然就太雜亂。一一的加入了一些類蕾絲的單位後,覺得畫面變得有些奇怪。感覺上就像是一條一條的蟲攀爬或懸掛在牆(網)上。雖然原本就是把它當成了蟲,可是做到後來我幾乎都沒在注意它”是”什麼,我只是不斷的編織然後希望它變得好看,所以當美麗的類蕾絲的單位編織上去後居然變成了像蟲一般的樣子,我才想起來原本它就是蟲。

在這之前我看了重慶森林,影片中的何志武說到:”如果記憶也是一個罐頭的話,我希望這個罐頭不會過期;如果一定要加一個日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一萬年這個期限是借用劉?偉編導的”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1995)”周星馳的台詞。重慶森林裡還有一段口白是:”不知道何時開始,每個東西上面都有一個日子,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也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內壢里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將要消逝的地方,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把它保存下來呢?

聯想到的就是保鮮膜,或許這是一個可行的創作。我先嘗試做出一個骨架然後包上保鮮膜,效果不好,我不希望裡面有骨架,我希望它就是單一的一種媒材就好,可是沒有骨架,保鮮膜無法獨自變成一個固定的殼。後來我想到了,或許我可以用膠帶綑綁塑型。我先嘗試了比較規矩的方型,先包一層保鮮膜在我要塑造的形體上,在保鮮膜上開始貼上膠帶,一層一層的貼,到了感覺有一定的厚度後就割開膠帶取出裡面的物件然後再小心的把膠帶貼回去,這樣就完成了。做了幾個後我嘗試在裡面放入一些小東西,彈珠、花朵等等,最後乾脆把淳儒的壓花一起黏上去。不過事實上我不太喜歡用膠帶,我覺得做出來的東西跟垃圾沒有兩樣,而且好浪費,所以我就停下來先把它丟在一邊。我曾考慮讓這個作品跟我的版畫的圖樣做結合。我的版畫都在重複著同樣的點並讓它在視覺上有著流動感,可是它畢竟還是平面,我在想說不定它可以跟膠帶作結合或許就是把它變成立體的一個方法。用膠帶塑出一個形體後再把那些點像之前的壓花把它壓近膠帶裡,這樣也就變成立體的囉!不過這也只是想想,還未去執行。

回到我正在編織的作品,雖然編了許多可是畫面(遠看)就停留在一條一條的(類蕾絲單位)蟲上,我總覺得它或許可以讓人在遠處看(也並非真的很遠,只是非近距離)也可以看出點什麼,例如整體的形狀或是它單位的形狀。因為這樣子想,所以我試著一次編之三、四條線使它加粗,不過效果並不太好,因為它真的只是”加粗”而已。最後我想,那就把編織的空格也加大,變成小單位中的每一個圈的細節放大。把這放大後的單位加上原本的作品中,雖然的確是不用近距離就可以看到些什麼,可是卻也破壞了原本精細的作品且顯得非常不搭調。所以我還是決定把它拆下來,不要了。

編織的東西愈來愈多,想對的也愈來愈重,網子中比較厚重的區塊有下垂的趨勢,看起來是愈發淒涼了。現在的作品看起來像是蜘蛛網或是灰塵什麼的,到也不太像是攀爬在牆上的植物了。加上原本不斷重疊是為了讓它有立體感,想不到下垂過後還是離牆面太近,老師建議我可以搭個架子之類的讓它離牆面遠一些。

到底該要用什麼方式和材質加入讓它可以遠離牆面又可以不會太突兀?我想了幾個方法,一是用壓克力條搭架子讓它可以攀在上面而不會下垂,而且在戶外展出也不太會怕風雨。二是用木頭搭出架子,不過這樣很明顯的就會是兩種不同的材質,有些擔心會太突兀不搭。三是用魚線拉出框架,這樣一樣是可以不怕風吹雨淋。拉魚線是我目前比較想使用的方法,因為魚線又細又是透明的,這樣比較不會破壞現在的感覺。可是如果要用魚線,我還得做出個外框支撐,這樣子我還得想我的框的材質。現在是想就先做出一個框,然後讓它在框裡面生長。

在內壢里選的地點中,我看中的是位在停車場的一面老眷村拆除後遺留下來的白牆,老房子的外型還在,我認為我的作品可以長在上面而且應該會很搭。不過在去了幾趟內壢里後,我又相中了一個小巷子,那個小巷上有著矮路燈,上面覆著很多灰塵與蜘蛛絲,我想,懸吊在空中也不錯。

不過我還是開始先把魚線的這個想法做出來了再說。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Dube, Wolf Diete<表現主義>臺北市 : 遠流, 1999
Danto, Arthur Coleman<在藝術終結之後 : 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 Contemporary art and thr pale of history>臺北市 : 麥田出版 : 城邦文化發行, 2010
潘國靈、李照興,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增訂版>香港 : 三聯書店,2004

參考影片:
王家衛<阿飛正傳>1990
王家衛<東邪西毒=Ashes of Time>1994

1 則留言:

  1. 蟲本身在社會就已經拿來形容一些低層人物
    直接就用這個套到他們身上就開始用蟲的意象
    像蟲也是直接說像.自己的感覺
    沒有真的去認識了解他們

    回覆刪除